考古中国:消失的建筑
作者简介
《央视视角》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栏目以纪录片手法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翟东强、谢九如是《央视视角》这个栏目中的《考古中国:消失的建筑》主要撰稿人。
内容简介
第七章 临安古城浮沉梦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北宋末年战乱纷争不断,宋高宗赵构作为宋朝嫡系 皇室的“漏网之鱼”,在金兵的铁骑之下仓皇逃命。从 北到南,从应天府到临安,赵构几经奔波,终于找到了 属于自己的临时安乐窝。可是,初来临安的赵构无论如 何也想不到,自己在安乐窝的美梦很快就要被惊醒了。 当时,赵构落脚杭州还不到一个月,他最信任的护 卫亲军就在宫廷内发动了兵变。护卫亲军先是逼迫赵构 退位,接着将他软禁在显忠寺中。突如其来的宫廷政变 让赵构惊恐万分,护卫亲军的军官对他继承皇位合理性 的质疑,更是深深刺痛了赵构的心。然而,这一刻,赵 构刻骨铭心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命就如同暗夜里的残烛 ,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但他却并没有幡然醒悟,而是更 加坚定了“及时行乐”的决心。 赵构命不当绝,从各地会集而来的勤王之师迅速击 溃了叛军,几经周折,赵构勉强复位,这一次,他强烈 要求定都临安。可是,朝堂之上,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力 主抗金的臣子们的强烈反对。臣子们认为,收复中原、 还都东京势在必行。即便不回东京,也要去南京。因为 杭州太靠东南,生活过于舒适,很容易磨灭光复中原的 志向,东京和南京才是国都的妥当之选。 大敌当前,为笼络人心,赵构不得不做出抗战复国 的姿态。尽管对临安十分不舍,但最终赵构还是下诏, 离开杭州,移都南京,全面迎战金兵。 1129 年 5 月,当南宋王室的车队即将启程时,赵 构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凤凰山。此时,他 根本想象不到这个恢宏的建筑群,竟然会在不久的将来 永远地消失。 到达南京不久,赵构就发觉了自己命中注定颠沛流 离。因为金朝军队再次南侵,南宋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无奈之下,赵构被迫从南京城仓皇出逃,就在他一路 奔波逃亡之时,金兵又迅速占领了临安城。直到退无可 退之时,赵构不得不将南宋小朝廷放在几只船上,入海 避敌。这一年,南宋君臣漂荡在大海的波涛上,就这么 度过了春节。 在颠簸的船只上,高宗皇帝再次深切地怀念起临安 城来,如果没有这场巨变,此时的西湖边该是如何一片 华灯异彩、焰火映天的景象啊!高宗皇帝躲藏在颠簸的 小船上,对曾经的安乐窝念念不忘。可是,此时的他, 却只能看到准备撤离临安城的金兵在凤凰山上点燃的大 火,只能看到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当朝阳再次升起时,凤凰山上 只剩下一片废墟。由于不善水战,金兵最终撤回长江以 北,临安城失而复得。侥幸逃生的赵构一次返回凤凰山 ,可是昔日景观已化为灰烬,眼前的凄凉之景让他不禁 黯然神伤。 在过去两年艰险的逃亡中,赵构越发坚定自己定都 临安的想法——南京并不安全,唯有临安才是国都的首 选。南京离金人太近,单凭一条长江天险,绝非轻易能 守住。临安则不然,它不仅有一道天然屏障——钱塘江 ,而且水路更是四通八达,对内对外都能借舟楫之力, 进可攻、退可守。 或许是赵构一意孤行,让大臣们无法再反对,或许 是臣子们也厌倦了颠簸的日子。总之,在公元 1132 年 ,赵构正式宣布临安成为南宋政权的最终归宿。然而, 为了抚慰一心还都东京的抗战派,赵构从未给临安赋予 真正的国都名义,它仅仅被称作“行在”,意思是皇帝 行宫的所在地。不过,对赵构来说,国都也好,行在也 罢,这只是一个名头而已,真正重要的,是他可以名正 言顺地住在临安,再也不必奔波飘摇了。 不久之后,一道圣旨昭告天下,消息很快传遍了全 国。就这样,一个繁华至极的都市,一座最为独特的宫 殿即将诞生。在这里,南宋朝廷将延续一百五十余年国 祚,在这一百五十余年中,这座古城迎来了忧国忧民的 才子佳人,也送走了空留余恨的将士,只有无数传奇萦 绕在临安古城周围,让后世的我们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