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复兴巨匠(原版引进)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亨利克·古雷茨基 本书考察的四个波兰人都站在不同的地方。每一 个的位置都和其他三人不同,也和自己的背景不同, 各有各的方式。帕努夫尼克是唯一一个和祖国断绝关 系的,在39岁时选择自我放逐。潘德列茨基创作了四 部歌剧,因此把可观的创造力用在这个多少吸引着其 他三人、但他们最终回避了的体裁。如果说,就卢托 斯瓦夫斯基而言,他身为局外人的方式就是他没有成 为局外人,这也许不只是一个耍小聪明的笑话:无论 他的其他三位同事在这样那样的时刻不得不做出政治 和审美上的这样那样的妥协,卢托斯瓦夫斯基和他们 相比,在这方面始终是个高人,能隐藏自己的个性, 和政府共处,并成功地在内心维持一片艺术正义的领 地。 而古雷茨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紧挨着自己的根源 ,没有成为演出人员、比赛评委、行政官员、艺术节 参与者,因而没被这些公共活动分散精力,而其他三 位都因此而或多或少地未能完全专注于真正把音乐写 下来这件艰苦的、对心智要求极高、耗竭情感而最终 又极度私人的事。当他们三位或勉强或热情地完成政 府或演出计划或行政职责交给他们的任务时,古雷茨 基就待在家里。他的确在1975年接受卡托维策国立音 乐学院校长之职,但任期很短,四年后他就辞职了。 甚至帕努夫尼克这个内心至少同样私密的人,也直到 50岁才实现安静、稳定的、极有利于创作的规律生活 ,而古雷茨基年轻时就这么做了。 由此可以得出的一条结论是,把古雷茨基的生平 和事业做成年表,上面的事情比其他三位可少得多。 他没有打造演艺事业,没有马不停蹄地参加音乐节, 没有参与任何当代音乐组织和比赛。正如他几年前在 一个由大卫·德鲁(David Drew,古雷茨基的出版商 布西与霍克斯的前任出版总监)主持的很长的讨论上 所说: 我不是满地球跑的人。贝多芬去了哪里?只去了 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这才是我的榜 样。 除了这个访谈和几个罕见的例外,古雷茨基坚定 地拒绝这种形式的自我推销;他认定的原则是:作曲 ——生活也是——是个人化的活动,当事人有权保持 私密。他说,无论怎样, 我不喜欢记者。我喜欢说很久。一和记者说,我 说的那些奇怪的东西就被拿出语境,看起来就更奇怪 了,甚至更傻。 古雷茨基的立场有一个道德因素:“我讨厌音乐 中的商业,”他说,“我对事业不感兴趣。”这种天 生的自我抹煞倾向无疑因一阵一阵的健康问题而加强 了。1973年,他患了重病,十一年后又有一次。 对这样一个对“事业”不感兴趣的人来说,20世 纪90年代发生的事情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也不止 一点点讽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波兰人似乎只用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