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香(识茶泡茶品茶)

悠悠茶香(识茶泡茶品茶)
作者: 恬峰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20
折扣购买: 悠悠茶香(识茶泡茶品茶)
ISBN: 9787550262911

作者简介

恬峰,茶道爱好者,茶业专家。在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领域耕耘数十载,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茶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资深茶专家,他擅长于将专业全面的茶知识,用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传授给爱茶人士。还教会我们品味茶的苦涩甘甜,从品茶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从喝茶步入懂茶的境界,成为茶道高手。

内容简介

茶道之道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 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 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 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经》里又说“道法自然” ,总算让人透出口气,轻松了些,却又茫然无措,这 “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释的,看来对茶道的理解, 只好因人而异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 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 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 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 这就是茶道。 本世纪50年代前京城平民百姓到老字号茶庄购茶 ,买黄山毛峰、云南滇红、洞庭碧螺、西湖龙井有些 吃力,据闻多买便宜的“满天星”,老茶庄一般都是 包小包,每两能分五小包装,供杂货铺、茶馆、浴池 、旅店、饭馆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看茶庄伙计包茶 就是一种享受:包茶讲究快、准、美。重三克的茶叶 包,讲究每分钟包10包左右。分茶分量丝毫不差。所 谓“美”,是指包装精美。包装行业的学者称“包装 是产品的第二生命”,老北京人直率地称“货卖一张 皮”。据闻当时茶庄包茶最快,决不能有散、破、漏 之现象,且要见棱见角、美观大方。京城老字号茶庄 的包装相当讲究,老买主儿用眼一扫包装式样,便知 包内的茶是何种类,有多少分量,如一二两的茶叶为 “抄手包”,因其外形似双臂抱拢而得名;半斤重的 茶叶叫“卷包”;一般茶叶为方形包,而仅一钱重的 茶叶为“小荷叶包”,形状似旧时火镰,俗称“火镰 片”。档次低的茶叶末则包成圆锥形。若问“老北京 ”什么是“茶道”,他们定准端出这些故事。 据闻日本茶道与该国柔道、剑道一样,把做人的 道理、个人修养、气质融于一体,茶香弥散,馥郁浸 喉,丝竹舒缓,人便有超脱的妙感。 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 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什么‘清’,世 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 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针对这个“苦”字, 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但还是说茶 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 ,其甘如荠”,《茶经》“啜苦咽甘,茶也”。说茶 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 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 ”,《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等 ,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最后,还是从 禅茶方面的杂籍中找到一丝光亮:“若是口鼻吃茶, 只尝得苦,回得甜、闻得香,只有以心饮茶者,方能 于静品细咂中体味出那个‘清’字来。”看来,茶品 出“清”味来,已近“茶道”了。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茶道”,绝 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 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 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 、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 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 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 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京城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 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 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 。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 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 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事业、 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 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 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 ,往往端杯误事,而失机遇于交臂之间。但酒却是验 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 角度说,也有“道”理。P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