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
作者简介
罗纳德·西格尔(Ronald Siegel),临床心理学博士,在哈佛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5年,同时也是禅修和心理治疗学院(Institute for Meditation and Psychotherapy)的教员,《背部感觉》(Back Sense)一书的合作作者,《正念与心理治疗》(Mindfulness and Psychotherapy)的合作编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林肯市有自己的诊所。
内容简介
正念:解决问题的良药 正念便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变迁,正念已经发展 成了一种应对我们思想中的某些自然习性的良药。正是这些自然习性使我 们的生活毫无必要地变得更加艰难。正念是一种面向体验的特定态度,或 者是一种领会生活的特定方法。它即有可能缓解我们的痛苦,又可以让我 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它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能让 我们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让我们有机会直接洞察我们 的思想是如何让我们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痛苦的。 在我们的思想陷入因为担心受到攻击或担心食物不足而产生的烦恼时 ,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回到当下这一相对安全的时刻。在我们因为 嫉妒或攀比心理而将邻居的丈夫、妻子或住所拿来进行比较时,正念练习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没有什么东西永远 都是好的。当我们的思想因炎热或寒冷无法安宁时,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 们明白,真正引发痛苦的是我们的不安宁感,而不是温度本身。即使是在 病痛或死亡来拜访我们或者最亲爱的人时,正念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 并接受自然法则。正念练习在帮助我们清楚观察到我们是如何给自己招致 痛苦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怎么样来消除引发痛苦的思维习惯,并代之以 更加有益的方法。 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了它们各自的正念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形成都受 到特定哲学或宗教思想的影响。尽管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方法的 发展都是用来应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在东方,印度 教、佛教及道教等都曾发展了自己的正念方法,作为其瑜伽和禅修中的某 些练习内容。它们都是用来释放心灵,让人们摆脱非整体性的习惯。在西 方,正念同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当地美洲人仪式活动中的一 个构成要素。它被用来促进灵魂的升华。在非宗教领域,有不少艺术家、 运动员、作家等开发了一些类似于正念的练习方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获 得清醒的头脑以便更好地工作。在各种各样的练习方式中,有的方法很奇 特,而有的方法则既简单又实用。 在过去十年左右,研究人员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已经发现,不管是古 代的还是现代的正念练习方法基本上都能够缓解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痛 苦:从普通烦恼、不满情绪、过分敏感的习惯,一直到像焦虑、抑郁、药 物滥用等更加严重的相关问题。甚至在爱情、亲情、其他人际关系以及整 体幸福感方面,正念练习的效果也得到了相应证明。研究和临床实践也在 逐渐印证着各种古代文化长期以来所宣扬的这样一个观点:正念能让我们 洞察烦恼之源,并为减轻烦恼与痛苦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幸运的是, 正念同时还是一种几乎每个人都能够掌握的技能。 同样幸运的另外一点是,不少培养正念的方法并不用花费过多额外的 时间。事实上,你可以在进行日常活动的同时——如散步、开车、淋浴、 洗碗——来学习并培养正念。如果你也可以腾出一部分固定的时间专门用 于正式的正念练习,你将有机会让头脑变得更加清醒,让身体变得更加轻 松,最终大大缓解压力,从而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本书会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来培养正念,同时也会一步步地教 人们进行正式的正念练习。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学习正念都可以在丰富好 的方面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来应对坏的方面。 为了能进一步理解正念的价值,你需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日常 生活如此的艰难。我们先从比较明显的方面来看一下。 我们的预后是可怕的 在我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所举办的关于正念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坊中, 我有时会这样问我的听众:“在座各位有谁最终会死去?”举手回应我的 人居然不到一半。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有生必有死。尽管我们都明白这个 道理,但我们却不愿去想它。曾经有人这样去问一位很有智慧的佛教禅师 :“在你那么多年坐禅与参悟的过程中,你所领悟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 么?”他回答道:“最重要的事情是,我等终将一死,但仍能自在生活, 如浑然不知。” 他谈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事情变化时我 们的反应来认识到我们的很多情感痛苦。 “不要拿走我的奶瓶。” “我不想用尿壶,我喜欢用尿布。” “我不想上学。” 我们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了对改变的抵触。这种行为随着生活中的每 一次变化不断持续着:我们不得不搬家,我们失去了朋友和爱人,我们的 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谁真的会愿意因为想去开货车就巴不得自己的年龄 变大一点?我记得在我的双胞胎女儿要离家去上大学时,我忍不住哭了起 来。在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在相互关爱、共同生活了那么多年后,为什 么她们非得要离家而去(我的妻子颇有见解地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在因为情 感依恋不让她们去上大学和因为智力原因她们上不了大学之间有所选择的 话,我可能更会为此而烦恼)?但在眼界开阔之后,我开始明白,当我不得 不住进养老院,或者不得不和这个世界永远告别的时候,我是不会非常恐 惧的。 对无法避免的改变产生抵触会极大影响到我们的快乐。朱迪思·维奥 斯特(Judith Viorst)曾写过一本名叫《必要的丧失》*(NecessaryLoss)的 极有影响力的书。20世纪80年代的很多心理治疗师曾读过这本书。书中指 出,让我们无法快乐的大部分原因和难以应对无法避免的改变有关。无论 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都让我深有体会。你也有 同样的感受吗?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