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纪元(亲历者口述实录)/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民国前十年中,旧的政治秩序被打破,强有力的 中央****骤然消失,形成了政治真空。针对这种 失序的局面,各种新旧政治势力在辛亥革命造就的广 阔舞台上展开了激烈角逐。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这次革命并 不是建立在系统的社会革命的基础之上,相较于西方 **特别是英国的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延伸与集成 的道路,辛亥革命其实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即先有 政治革命然后再有社会革命。所以,这次政治革命不 仅没能在短期内改变民众的政治观念,即使对传统的 政治精英的传统政治思维模式也没有太多的触动。吕 思勉先生认为:“民国的成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 顺,然以数千年来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 ,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易为大众所了解的, 是民族革命,所以清朝立见颠覆。”①辛亥革命所反 映出来的政治**掩盖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革命者 在内,当时的政治精英对他们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状 况并不清晰,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估计严重不足。 辛亥革命后,革命者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化设 计立即就遭到了现实的重击。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粉墨 登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为 共和理想展开斗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 旧的政治势力渐次被驱逐出历史舞台,而新的政治力 量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另一方面,从*深的层面上看 ,旧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模式被逐步清理出历史舞台, 新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方向逐步得以确立。 概略说来,民国头十年中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政治 势力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封建复辟势力,其中以袁 世凯和张勋为代表①;其次是北洋*阀势力和逐步形 成的地方*阀势力,后者多是袁死后所形成的政治势 力;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四是帝国主义在 华势力。由于本书所选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第四种势 力,因此我们主要阐述前面三种政治势力的角逐。 民国成立后,北洋*阀与革命**间的矛盾立即 凸显出来。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凯的政治实力就已经 迅速窜升,1911年11月终于*命组阁。面对南方的革 命形势,袁的基本策略是,先‘‘养寇自重,然后再 挟清压孙,伺适当时机,通吃两家,唯我独尊。袁当 时也确有此实力,亦有此时机,故有恃无恐也。”② 革命者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在与袁的和谈中自然处 于下风。虽然南京**仓促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又在制度设计上作了特别安排,使临时大总统 既要*制于参议院,又要****的制约。③但是在 袁的精心*纵和欺骗下,*后这些措施均成具文。革 命的果实*终还是被篡夺了。此后,双方展开了激烈 的较量,袁氏逐渐清除了北京**中的革命力量,并 打击了南方支持革命的地方势力(李烈钧等)。北洋* 阀与革命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再次爆发。双方历经二 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到1916年终于将帝制自为 的袁世凯驱逐出历史舞台。 袁氏称帝的失败与稍后张勋复辟的随起随仆,意 味着封建帝制已经无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共 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袁世凯死后,北洋*阀分裂几派,各霸一方。主 要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奉系 张作霖等。他们为控制中央政权,互相激烈争夺,造 成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战乱不已。但万变不离 其宗,他们都打着“中华民国”的幌子,披着“** 共和”的外衣,实行的却是专制独裁的*阀政治。北 洋*阀之外,在支持革命和地方**的旗号下,地方 实力派的势力也开始扩张。例如,谭延闽坐大湖南, 唐生智在云南的势力不断发展,广西则成为陆荣廷和 唐继尧的天下。革命*人与北洋*阀的*事斗争对地 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革命 *人并没有自己的武装,不得不借助于这些地方实力 派,从而给他们趁机扩张提供了*好的机会。如钱穆 先生所言,这一时期“旧中央既倒覆,新中央又动摇 ,经过帝制、复辟两事变,此辈乃生心割据。各地* 阀,纷纷四起,其时全国各地*队之多,至少当逾二 百万以上。不断的兵变与内乱,遂为民国以来惟一* 常见之事态。”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