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中山河-大视角下的山西地理与历史

史中山河-大视角下的山西地理与历史
作者: 李广洁|
出版社: 山西教育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38.00
折扣购买: 史中山河-大视角下的山西地理与历史
ISBN: 978757033747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战国前期,魏国以河东 地区为基础向西发展,占有 秦国的河西地区,恢复了原 来晋国对秦国形成的军事态 势,充分发挥河东地区的战 略进攻作用,将秦国压制在 洛水(洛水为渭河的支流, 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汇 入渭河)以西长达80年,使 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后来 ,魏惠王把发展的方向放在 南边,尤其是把都城从安邑 (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 )南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 封市),这一举措明显放弃 了战略重地河东,没有继续 向西挤压秦国的生存空间, 秦国因此有了喘息的机会。 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 始谋划收复河西失地。周赧 王二十三年(前292年), 魏国割让河东地区给秦国。 秦国控制河东地区,是进军 中原的第一步。在关中、河 洛、河东三角战略关系中, 秦国控制了其中的两个角, 完全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秦国以河东地区为向东征伐 的前哨,另一个战略价值极 高的区域——上党台地,因 紧邻河东地区,暴露在秦军 的打击之下。20多年后,周 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 ,秦军进攻赵国的军事要地 阏与(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 西南乌苏村一带),开始了 蚕食上党台地的步伐。如果 控制了上党,向东、向南可 以威慑赵都邯郸、魏都大梁 、韩都新郑,得上党可得天 下。周赧王五十三年(前 262年),秦国出兵占领了 韩国上党郡之南的野王(今 河南省沁阳市),目的是不 战而取上党。上党台地是赵 国的命脉所在,赵国不能坐 视秦国获取上党,秦、赵长 平之战爆发,赵军全军覆没 。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的次 年就由司马梗率兵北上进攻 ,尽有上党之地。失去了太 行山滏口陉的控制权,赵国 的太原郡与都城邯郸无法相 呼应,处境都十分危险。秦 军占领上党后,很快就从河 东出兵东出太行山围攻邯郸 。没有了太行山之西的上党 台地作屏障,邯郸城危在旦 夕,要不是魏国、楚国等诸 侯国救援,邯郸城就被秦军 攻破了。后来,秦军在公元 前248年占领太原,公元前 247年、公元前236年两次 出兵上党。秦军控制了上党 郡、太原郡之后,赵都邯郸 孤立无援,其落人秦国之手 已经毫无悬念了。秦国自孝 公以后,穷六世之力而攻占 三晋的河东、上党、太原地 区,这一过程虽然艰难,但 却是十分必要的。从秦国兼 并六国的过程来看,公元前 292年秦国得到魏国的河东 地区是其兼并战争的起始点 ;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 上党爆发的长平之战是其兼 并战争的转折点;公元前 229年秦军大将王翦从太原 东出太行山灭赵是其兼并战 争的加速点。秦国的兼并战 争是从逐步控制河东地区、 上党地区、太原地区开始的 ,这一过程耗时60多年,而 最后阶段消灭六国的战争仅 用了10年,充分说明了河东 、上党、太原在战国时期重 要的战略地位。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