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群传播/人民日报传媒书系

虚拟社群传播/人民日报传媒书系
作者: 李彪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虚拟社群传播/人民日报传媒书系
ISBN: 97875115575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引言 **节 媒介环境学派视角下的媒介生态演进 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曾提出了**的“媒 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论断,传 播技术学派无论是英尼斯(也译为伊尼斯),还是尼尔· 波兹曼、梅罗维茨和莱文森等,都关注媒介技术发展与人 类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改进不仅 扩大了传播方式,增加了传播内容,甚至改变了信息的内 容。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的 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 介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媒介形态其实是信 息中的信息(或信息中的信息,*本质*重要),媒介本 身的存在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感*世界和以行为影响世 界的方式,而媒介传递的内容信息与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 发展带来的影响相比,则是相对次要的。 一、网络已成主流大众媒体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一部人类的历史,便 是在挑战与回应中前进的历史”,从世界人类发展史来看 ,信息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前大众媒 介时代,人们通过内生性的媒介——人体器官(如吼叫等 )传递着信息,由于自身禀赋的限制,人们需要借助外生 性的工具作为中间介质传递信息,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 媒介即人的延伸”,随着外生性媒介的兴起,如岩画、打 结等手段,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持久性增强,但这种信息流 动和交流具有滞后性,媒介*多表现为作为一个部落、种 群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而存在。 随着交往广度的扩展和频次的增加,人们对信息的需 求不断增强,尤其是对实时性信息的需求增强,信息流动 和*新的速度加快,外生性媒介的物理属性也不断*新, 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这一切都促进了大众媒介1.0时代的 到来。有关大众媒介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体 系,笔者认为大众媒介的定义首要的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大众(Mass),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这个“多”需要有个标准来界定,西方传播学研究认为 一种物理属性的媒介形态被社会大众中20%以上的人使用, 便可以认为是大众媒介。笔者认为大众媒介1.0时代的大众 媒介的功能属性是单一的,即仅仅承担着信息传播载体的 功能,介态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广播和电视等。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媒介生存序次。大 众媒介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 媒介生态和格局不断变化,媒介格局改变的过程是不同大 众媒介“让渡”*众资源的过程,正如卡斯特所说:“互 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 收音机广播花了30年才覆盖了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 到了这个传散水准;**信息网发展以后,互联网只花了3 年就达到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