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精)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精)
作者: (美)爱德华·威尔逊|译者:梁锦鋆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精)
ISBN: 9787508653839

作者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生于1929年,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演化生物学先驱,蚂蚁研究权威,殿堂级科学大师。《自然》杂志评价他为“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荣誉馆长。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整个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进入21世纪,他提出“知识大融通”,致力于搭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并对人类的历史演化、当下处境和未来前景等终极问题做出深邃思考……获有100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克拉福德奖、泰勒环境成就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 他同时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极具文采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梁锦鋆 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博士,旧金山艺术学院硕士许可。曾担任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专业人员。开过几次画展。译有《第三种文化》《科学并未终结》《艺术的意义》等书。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爱奥尼亚式迷情 我记得很清楚,自己被“统一的知识”这个梦想所吸引,是在 1947年早秋。我那时 18岁,从莫比尔(Mobile)到塔斯卡卢萨(Tuscaloosa)进入亚拉巴马大学( University of Alabama)就读,开始我大二的生涯。我那时是个初出茅庐的生物学者,有年轻人的热情,但缺乏理论和远见。我在家乡自学博物学,常常在书包里带上几本野外指南,独自一人走入森林,沿着小溪开始短途行程。我认为研究科学是在户外逗留的最佳方式,我这里指的是研究蚂蚁、青蛙和蛇类。直到现在,我仍然一本初衷。 我的“启蒙时代” 我的知识世界是由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架构起来的。他是 18世纪的瑞典博物学家,发明了现代生物分类法。林奈的分类系统看起来很简单。首先,他把所有植物和动物标本分成不同的“种”,然后把彼此类似的种集成一群,就成了“属”。比如,所有的乌鸦是一个属,所有的橡树也是。之后,你就给每个种取一个包括两部分的拉丁名。比方说,Corvus ossifragus是鱼鸦(fish crow)的拉丁名,其中 Corvus是属名,代表所有的乌鸦,ossifragus则代表鱼鸦这个特定的种。 依照这个方式继续向上归类,类似的属就聚集成“科”,类似的科聚集成“目”,等等,一直到“门”;最后,在最上层有六个“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古生菌界(archaea)。这就像军队系统:由男人(现在或许会加上女人)组成班,班组成排,排组成连,到了最上层,则是由参谋长联席会议共同指挥的三军。以上这些,也可以说是一个 18岁年轻人心中的世界观。 那时候,我的知识水平已经达到 1735年林奈的标准,或更正确地说(因为我那时对这位瑞典专家所知有限),是达到 1934年彼得森( Roger Tory Peterson,1908—1996)的水平,当时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的《野外赏鸟手册》(Field Guide to the Birds)第一版发行了。无论如何,这段林奈时期是我进入科学专业的开端。正如中国人所说的,“名定而实辨”。 后来我接触到进化论,于是骤然间(这个用词并不夸张)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全新的看法。这个领悟要归功于我的启蒙师长查莫克(Ralph Chermock),他是一位很认真的年轻助理教授,一个老烟枪,顶着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博士头衔刚到亚拉巴马州。我喋喋不休地告诉他,自己要把亚拉巴马州的所有蚂蚁分门别类,他听完我的崇高理想之后,交给我一本迈尔(Ernst Mayr,1904—2005)在 1942年写的《分类学和物种起源》(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位真正的生物学家,就读这本书。 ” 这本书很薄,书皮是蓝色的。它结合了 19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和现代遗传学知识,是“新综合学说”(New Synthesis)的研究成果之一。这本书给出了博物学一个理论框架,大大扩展了林奈当初开创的知识事业。我的心智突然开了窍,打开一扇通往新大陆的门。我着了魔一般,不停地思考进化论对分类法和其他生物学的影响,以及对哲学与对几乎所有事物的冲击。以往静态的观念也开始像流体般滑动。我那些新萌芽的现代生物学家的想法,开始沿着一条因果相承的线索向前迈进,由造成基因变化的突变,到增加物种数目的进化过程,再到组成动物群( faunas,或译动物区系)和植物群( floras,或译植物区系)的各类物种。 在放大的尺度之下观看,这些现象就成了一串连续的事件。借着调整思想的时空坐标,我发现自己可以沿着生物组织的阶梯往上爬,由细胞中的微观粒子爬到覆盖山坡的森林。顿时,一股新的热情从我身上流过。那些我衷心喜爱的动物和植物,又重新回到这个大剧场来扮演主角了。博物学也由此被确认为真正的科学。 爱因斯坦的愿景 我体验到了“爱奥尼亚式迷情”(Ionian Enchantment)。这个新用词是我从物理学家兼历史学家霍尔顿(Gerald Holton,1922—)那里借来的,指的是一种相信科学具有统一性的信仰——这是一种比单单只有操作的命题更加深入、虔敬的信仰,它宣称世界是有规律的,同时可以用少数自然定律加以解释。这个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世纪、爱奥尼亚群岛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 640—前 546,希腊哲学家)。这位传奇的哲学家在两个世纪之后,被亚里士多德推崇为物理科学的创始人。人们对泰勒斯比较具体的记忆是他的信仰:所有物质最终都由水构成。虽然他这个想法经常被人当作例子,用来说明早期希腊人的玄想有多么离谱,然而它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表达了有关“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界的统一性”的哲学思想。 从泰勒斯那时开始,这种信仰就愈变愈复杂,现在已经成了支配整个科学的想法。近代物理学集中心力于统一自然界的所有作用力,包括电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重力。为了使这门科学具有“完美”的思想体系,物理学家想要在理论上达成统一的愿望非常迫切,而且这门科学提供了占有相当分量的证据和逻辑,因此推崇统一理论的想法很难有所更改。但是,这个信仰的迷惑力也进一步延伸到其他的科学领域,少数人认为它同时向外扩展到了社会科学,甚至更进一步触及了人文学科,这点我在后面会加以解释。科学具有统一性这个观点并未停滞,它已经受过逻辑和实验的严密考验,也已经重复地被成功验证。它从来不会遭受任何能够扭转乾坤的溃败,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还不会出现,尽管根据科学方法的本质,这个观点的中心必定总是脆弱的。我在后面较恰当的地方会进一步讨论这个弱点。 爱因斯坦这位在物理学上建立统一理论的创造者,他的中心思想也是非常爱奥尼亚式的。这种远见可能正是他的特长。他在写给朋友格罗斯曼( Marcel Grossmann)的信中提到:“能从直接观测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中,体认到这些复杂现象之间具有统一性,真是令人欣慰。”爱因斯坦在这里所指的,是自己能成功地把毛细血管的微观物理现象,和举世通用的重力的宏观物理现象相配合。他在生命后期的目标是,企图把所有的其他事件结合成一个精简的系统,包括把空间与时间、物理运动相结合,以及把重力与电磁场、宇宙论相结合。他努力地追求这个“圣杯”,但从来没有达到目标。 所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例外,都成了坦塔罗斯一般的孩子,对那些看似够得到、实际上却拿不到的东西感到懊恼。从事热力学研究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过去数十年间,他们已经能够把温度降得愈来愈接近于绝对零度,在这个温度下,原子会停止所有的运动。 1995年,当他们把温度降到绝对零度以上几十亿分之一度时,却产生了“玻色-爱因斯坦凝结”(Bose-Einstein condensate),这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超乎我们平常熟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在这种状态下,原子几乎都可处在同一量子态。当温度下降时,压力上升,气体会凝结成液体,之后就形成固体,然后才出现“玻色 -爱因斯坦凝结”。然而,绝对彻底的绝对零度,就像一个存在于幻想中的温度,始终没法达到。 伊卡洛斯精神 从一个更适中的尺度来看,我发现,除了体验具有统一性的形而上学外,从严格遵守基本教义的宗教桎梏中解脱出来,也是一种美好的经验。我从小受到南方浸信会( Southern Baptist)的熏陶,在牧师坚定的手臂支撑下,被倒着浸入水中,由此获得再生。我熟知赎罪具有治疗的效用,信心、期望和善行的训诫对我也深刻入骨。我和其他数百万名教徒一样,知道救世主耶稣基督会为我带来永生。我比一般年轻人还要虔诚,把《圣经》从头到尾读了两遍。但是到了大学,在类固醇( steroid)的刺激下,我产生了青春期的叛逆情绪,对宗教抱定了怀疑的态度。我发觉自己很难接受,我们最虔敬的信仰竟是 2000多年前,由地中海东岸的农业社会在岩石上刻留下来的。《圣经》以喜悦的口吻描述 2000多年前这些人的集体屠杀战争,这与 1940年代亚拉巴马州的基督教文明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使我深深感受到认知矛盾的痛苦。对我而言,这好比启示录是古代原始人幻想出来的黑魔法似的。 我认为,一个爱人的神,如果用心思考,绝对不会背弃那些反对将《圣经》中的宇宙论照本宣科的人。对于在学识上有勇气力争的人,神应该给予嘉奖,这才算公平。雪莱会说,宁愿与柏拉图和培根一起被打入地狱,也不愿与巴莱和马尔萨斯一起上天堂。然而最糟糕的是,浸信会的神学观完全不包容进化论的观点。《圣经》的作者显然没有看到神在世上最重要的启示!也许他们没法分享神真正隐秘的想法— —也可能是我小时候牧师们在解释神的意旨上曾经犯了错误,虽然他们是爱人的好人。这些宗教上的矛盾和限制对我造成莫大的束缚,相形之下,自由显得尤其美好。我因此离开了教会,不是说我必然会成为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agnostic),只是不再身为浸信会教徒罢了。 但是,我不想整个去除对宗教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与生俱有的,也在我生命中洋溢着创造的源泉。我同时保留了一些基本常识。也就是说,人类有归属团体的需求,乃因渴望一个比自身更远大的目标。由于受到人类心灵最深处需求的驱使,我们有义务把自己从尘埃中提升出来,我们必须想出一个可告人的故事,描述自己从哪里来,又为什么停留在这里。也许《圣经》是文学上第一部试解释宇宙存在的作品,并试图突显人类在其中的重要性;而科学又或许只是想继续利用具有较可靠测试基础的新知识,来达到相同的目标。若是如此,科学就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解放了的宗教,而且它的规模正日益扩大。 我相信这就是爱奥尼亚式迷情的源头:追求客观的真实性,而非神的显现,这是另一种满足宗教饥渴的方法。这种竭力的追求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而且和传统宗教密切交织在一起,但是,它所追随的是一条很不相同的途径。它是一种禁欲主义者的教条,一种后天培养出来的爱好,是散布在坎坷地域里的各类探险的引导。它的目标在于借由解放人类心智,而不是借由对神的屈服,来拯救人的灵性——它的中心思想,正像爱因斯坦所了解的,是知识的统一。一旦某些知识统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致力于追求这个信念的人即使不成功,也将获得宽恕。如果他们迷失了,也会再找到另一条路。人文主义信仰强调的是人们所做的努力,不论成败,只要是诚心的尝试,即使失败了,也值得回忆。古希腊人以一个具有极高度野心的神话,清楚表达了这个想法。代达罗斯(Daedalus)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Icarus)在逃离克里特岛(Crete)时,使用了他亲自用羽毛和蜡做成的翅膀。但伊卡洛斯不听父亲的警告,向着太阳一直飞去。太阳的高温把翅膀上的蜡融化了,伊卡洛斯也就掉入了大海。这是伊卡洛斯在神话中的结局。我们禁不住猜想:他难道是一个愚笨的小男孩吗?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他为自己高傲的个性和在神面前的傲慢所付出的代价?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我认为他勇往直前的勇气代表一种可贵的人类美德。因此,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向启蒙导师埃丁顿公爵致敬时说:“让我们试试看,在太阳将我们翅膀上的蜡融化之前,我们到底能飞多高。” 21世纪知识革命的奠基性巨著 重演人类认知进化路径,打破认知壁垒,预见21世纪的知识革命 “当代的达尔文”、殿堂级科学大师爱德华·威尔逊60年心血力作 (1) 一幅人类知识进化的全景图,一部整合当今人类所有知识体系的野心之作! 从基因进化到现代文化的漫长历史中,科学和人文本就是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威尔逊在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与艺术等人类所有知识领域中自如地穿梭,找到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演了人类认知的进化路径。 (2) 一场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知识革命已经来临! 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的认知拓展飞速分化。学术、思想、科学,甚至艺术和运动上的进展,统统体现为越来越细的分科。威尔逊的前瞻性在于,他在十几年前就预言了人类将迎来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现在,这个时候到了——人工智能、脑科学、基因工程、进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大历史、社会性大脑……21世纪的所有创新,都将来自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打破科学和人文的壁垒,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知识革命已经来临! (3) 这也是一场你不可缺席的学习革命! 21世纪的世界不会被那些只拥有资讯的人控制。能够抓住时机重组资讯、进行严谨思考后做出明智决策的综合者,才是未来主宰世界的人。 这本书不仅可以成为每个人一生读书潜在的逻辑指南,帮你轻松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艺术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它让你透彻了解21世纪知识变革的底层逻辑,领先一步建构起面向未来的思维框架。唯有融通者,才能应对变化的世界,赢得未来! (4) 轰动全球的现象级社会思想畅销书! 在美国,出版6个月紧急加印10次,引发从科学家、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到股票经纪人、书店店员、教师的争先抢读与热烈讨论; 在全球,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争先出版,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在中国,中文简体版大众市场未上市之前,已引爆金融圈、创投圈,短短3个月售出5万册。 (5) 登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引发全球媒体报道!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台湾诚品好读年度图书榜首,博客来年度十大选书;2016年上海书展“书香上海”十大科普好书。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世界重要媒体争相报道。 (6) 豪华译校团队合力打造权威译本! 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博士梁锦鋆担当译者,世界科学院2013年化学奖得主牟中原、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傅佩荣负责译文审校,华语文化圈顶尖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联手,充分保证了中文版的知识品质和文字美感。 (7) 国内外政商学文各界精英联袂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著名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哈佛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社会学家郑也夫、政治学者刘擎、博物学家刘华杰、科技史学者田松、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罗辑思维CEO罗振宇等高度评价,力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