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初中语文配套阅读·新版)

白洋淀纪事(初中语文配套阅读·新版)
作者: 孙犁|责编:梁碧莹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白洋淀纪事(初中语文配套阅读·新版)
ISBN: 9787570219902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内容简介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 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 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 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 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 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 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 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 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 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 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 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 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 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 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 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 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 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 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 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 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 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 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 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 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 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 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 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 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 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 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 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 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 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 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 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 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 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 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 垂的月亮,浮在。《白洋淀 纪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 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为背景, 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 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 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 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 描绘人物,尤其是女性们勤 劳、善良、聪明、勇敢的美 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 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 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 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 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 ,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 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 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 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 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 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 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 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 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 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 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 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 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 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滚打, 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 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 ,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 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 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 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 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俩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 ,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俩 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 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 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 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 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 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 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 ,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 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 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 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 ?什么时候呵,还这么爱干 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 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 俊的一个孩子呀!” 一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 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 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 着水淋淋的头发。老头子说 :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 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 绕了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 四下里探照,一照在水面上 ,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 去了。 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