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雨声/跨度新美文书系

夜来风雨声/跨度新美文书系
作者: 项见闻|责编:薛未未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63.00
折扣价: 39.10
折扣购买: 夜来风雨声/跨度新美文书系
ISBN: 978752051630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母亲的童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亲出生于监利县福田寺镇三湾村,时为1942年农历 五月初六。正是旧中国处于河山破碎,人民流离颠沛、生 存维艰之时。 外婆杨氏,是一位早年读过私塾、对《三字经》《女 儿经》《增广贤文》等能倒背如流的封建传统文化人。 儿时的母亲,在这位文化长辈的熏陶下,对儒家文化 的“忠、孝、廉、礼、义、仁”等等,朝夕耳濡目染,深 深植根于心。 母亲还未谙世事,外公即身染重疾,后终无回天之术 ,撒手人寰。外公的英年早逝,让曾外祖悲痛不已,万念 俱灰,最后落发为僧。 母亲襁褓中的不幸,似乎也昭示了她一生艰辛坎坷的 命运。 正当鼎盛之年而落寡的外婆,陷入了莫大的悲痛与激 烈的思想斗争中。一边是封建文化反复叮嘱的千年古训“ 好女不嫁二夫”;一边是外公临别时的殷殷嘱托;还有残 酷的生存环境下,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权衡再三,外 婆黯然选择了后者,带着尚在襁褓中的母亲,改嫁到洪湖 瞿家湾雷家墩。 童年多舛的命运,从此造就了母亲一生顽强拼搏、积 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赋予了母亲一身宽厚、包容、 仁爱的优良品格。 洪湖西岸,坐落着一座红色革命重镇——瞿家湾。其 实,在那个时代,瞿家湾与柳关同为一体,属于柳关乡下 边的一个村。解放后,国务院重新规划行政区域,新设立 洪湖县,后改市。瞿家湾从此与柳关一分为二,成了现在 一襟相连却分属两块的情形。两个从小患难与共的兄弟, 从此天各一方。当年,贺龙正是在这里以洪湖为屏障,创 建了湘鄂西洪湖革命根据地。柳关和瞿家湾正好处于洪湖 西岸的入湖口,成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解放前,长年的兵荒马乱、炮火纷飞,让百姓难有片 刻的安宁。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既没有高山做掩护,也 没有峡谷来藏身,唯有漫漫无边的蒿草可以躲避战祸和匪 盗的侵袭。而取之不尽的鱼藕,是人们度过饥荒的主要食 物来源。 继外公便是洪湖里捕鱼采莲的能手。 或许,当初颇有文化和头脑的外婆,在极其复杂而又 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想到了洪湖鱼水及继外公的能干,才 燃起她心中忍辱负重、养育母亲成人的信念吧?不然,以 外婆倔强的性格,可能依循千年的古训选择做了贞妇。 ——许多年后,母亲为了撑起我们这个多口之家的艰 难,与父亲一次又一次地下洪湖打鱼时,在万般思念的煎 熬里,我胡思乱想中,想到了这点。 外公外婆常年漂泊在洪湖里,可谓四海为家,幼小的 母亲成长在渔船中。在那个一望无际、渺无人烟、茫茫一 片的湖水中,母亲白天对着滔滔的巨浪、呜咽的湖风;晚 上对着茫茫星月或昏黄的油灯。聪颖而又好学的母亲,聆 听着外婆凭记忆所讲授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百家 姓》等。虽然不能识字,母亲已从外婆长年累月的言传身 教中,逐渐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及立身处世等诸 多道理。 童年的母亲,对比其他同龄人是幸运的。她有一个能 熟知“四书”“五经”的外婆,给予了她文化和思想的启 迪;有一个能擅长捕鱼采莲的外公,给予了她生存和生活 的保障。 童年的母亲又是不幸的。自幼丧失生父,使她缺少了 只有亲生父亲才能给予她的关怀和温暖。洪湖里漂泊成长 的孤寂,让她不得不压抑童年应有的活泼,而默默克制自 己。 有多少次,母亲在睡梦中被一次又一次的狂风巨浪所 惊醒? 十六岁时,我曾和大哥见清一起到洪湖捕过虾,经常 发生的乌风黑浪,至今忆起,仍令我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 苦难的童年,却并没有将母亲摧折和击倒,相反,一 件件磨炼了她一生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和严于律己、宽以 待人的品格。 由于缺少生父之爱,成年后的母亲,长年累月在一盏 昏暗油灯下,给她七个儿女纺纱织布,缝衣纳鞋。尖利的 缝衣针在昏暗的灯光下,常常将母亲的手指扎得鲜血淋漓 ,细小的线勒得母亲柔嫩的手慢慢长出了一层一层厚厚老 茧。 我们兄弟姊妹七人,儿时的每双鞋、每件衣,该浸染 了母亲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