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新编译名家导读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①子:古代对于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中的“子日”,都是指孔子讲的话。②学: 这里的学,主要是指 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③时习 :在一定的时候或 适当的时候进行温习、练习。“时”也可以解释为时 常。④说(音yu6): 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⑤有朋:同在一位老 师门下学习的叫朋, 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⑥乐:愉快、愉悦,喜形于色 。⑦人不知:知, 了解。别人不了解(我)。⑧愠(音y咖):恼怒,怨恨 。⑨君子:古代指 有德行、有地位的人。这里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 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经常温习它,不是 令人高兴的事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 吗?别人 不了解我,我却并不怨恨,不也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吗 ?” 评析 作为《论语》一书的开篇,本章有其深刻的意旨 。本章反 映了孔子治学的基本态度,即“乐学”,做到“学而 不厌、诲 人不倦、严以律己”。这是劝人愉快地投入学习中, 唯有如此, 才能一步步积累学问,增强道德品质。 历来学者普遍认为,本章三句话前后连贯性不大 ,每一句 话的意思应该分开理解。但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里 的“学” 是指学说或主张,“时”是当时的社会,“习”是采 用或采纳, 而且这三句话是前后承接的。这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 是:个人 的学说,如果能被社会采用,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就 算没有被 社会采用,如果有朋友赞同我的学说,到我这里来讨 论,我也 感到快乐;即使不被社会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 也不怨恨, 这样做,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这种解释确实有一定 的道理, 我们由此可以对《论语》展开多角度的理解,不失为 一种学习 的乐趣。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 鲜④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 而道⑦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 中,提到孔子的学 生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 很多人认为 《论语》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②孝弟(音t{):孝, 指孝顺父母;弟, 通q睇”,指尊敬兄长。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 倡的两个基本 道德规范。③犯上:犯,冒犯、违反。上,指在高位 的人。④鲜(音 xi白n):少。⑤未之有也: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 型。古代汉语的 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 动词之前。⑥ 务本:务,从事、致力于。本,根本。⑦道:此处指 孔子所提倡的仁 道,即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⑧为仁之本:即做人的 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欢冒 犯权贵,这 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权贵,却喜欢造反的 人是没有 的。有道德的人总是先做好基础工作,基础建立了, 治国做人 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难道不 是做人的 根本吗?” 评析 有若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能孝顺父 母、尊敬 兄长的人,就会对国家尽忠。如果人人都能孝顺父母 、尊敬兄 长,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也不会有人起来造 反,那么 社会便安定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他之所以把“孝悌 ”作为“仁 之本”,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的。春秋时期,周 天子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之位也 是由嫡长 子继承,其余庶子则封为大夫。在这样一种以宗法血 缘为基础 建立起来的社会,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是社会发 展的推动 力。要治理好社会必须推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根本 是宣扬孝 悌。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