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188.00
折扣价: 112.80
折扣购买: 论语三百讲(全三册)
ISBN: 9787559600448
傅佩荣,1950年生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早年师从方东美先生,后于耶鲁大学深造,受教于余英时先生,继而执教欧洲。他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孔孟老庄思想),以及译解传统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大学》《中庸》方面造诣颇深。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学养,集四十年潜心研学之心得,以哲学建构和逻辑分析的眼光,搭建起东西方思想的桥梁,堪称中西文化之摆渡者。他治学态度严谨,理论创见迭出,在当今学术界享有盛名。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 去印证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 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 的风度吗?” 很多人都会发现,这里“学而时习之”的“时”,并没有翻 译成“时常”。这正是我第一个要澄清的地方——在古代,“时” 这个字通常不作“时常”讲,而作“适当的时候”。在学了做人 处世的道理后,要在适当的时机印证实践,比如说,今天孔子 教我们要孝顺父母,那么,你就要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去实践。 如果没有跟父母相处,你要怎么实践?你找别人去“实践孝顺”, 别人也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这个“时”字告诉我们,学任 何东西都要把握住合适的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这样就 会增强自己的能力。这时候的喜悦是由内而发的,“不亦说乎”, 这里的“说”通“悦”。 学习有了心得,便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这样的 朋友从远方来的时候,你会感觉特别开心。因为大家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当你已经有些修为时,却发现别人并不了解你。这很正常, 天下这么多人,怎么可能都了解你呢?古代媒体不发达,要了 解一个人更难,需要靠亲身的接触或者别人的介绍。如果没有 这个机会,那怎么办呢?所以,一个人的君子风度,就表现在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着急,不生气。 理解这一章的重点,在这个“学”字上。 第一个问题,到底是学什么?答案是“五经六艺”。“五经” 代表古人的知识,“六艺”代表古人的技能。“五经”是指《诗 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这五本经典,里面包括文 学、历史、生活礼仪、音乐艺术、哲学;“六艺”是六种生活 技能,也包括礼和乐。古代的礼和乐既有理论的部分,也有操 作的部分,你讲理论讲得再好也不够,需要能够演奏才可以。 再加上射箭、驾马车,然后还有书写和计算,学会了这些才知 道如何立身处世。 第二个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学与思并用。将 来我们会念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 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学习就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很难 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能思考的 就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没有系统的知识只会陷入迷惑。所以, 学与思要并重,书本人人可念,但是每一个人念完之后都应该 有不一样的心得,这样才能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第三个问题,学习的目的何在?对孔子来说,学习的目的 就一个:培养德行。他有个学生叫作颜回,也就是颜渊,这个 学生非常好学。孔子特别强调过,只有他一个人好学,而他的 表现是什么呢?“不迁怒,不贰过。”这都是德行上的事情。他 跟张三吵架,不会去怪李四,这是不迁怒;他犯了过错,以后 不再重犯,这是不贰过。这些都是高度的德行修养。 所以,你可以看到,孔子的“学”有三个方面:学的内容、 学的方法、学的目的。这样,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为什么 学了之后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印证和实践。 而在这段话里面,还提到了“君子”。“君子”最初的意思 是指“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 导——他们被称为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是君。他们的子弟 称为“君子”,指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权贵阶级。但到后来,孔子 把这个词慢慢转换,变成一种德行美好的人。所以,君子这个词, 在儒家思想里,比如在《论语》和《孟子》里,都会有两种用 法:一种是指政治上的领袖;另一种,是指德行比较完美的人。 “子曰”中的“子”怎么讲呢?“子”在古代本来是一种身份, 像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后来,这个“子”在民 间就被用来称呼老师。孔子本名丘,字仲尼,到后来学生们就 称他为孔子了。战国时代的孟子也是一样的情况。而在《论语》 中,除了孔子以外,还有两个人经常被称为“子”,就是我们之 前说的“有子”和“曾子”。还记得为什么吗?是因为《论语》 的编纂者,是这两个人的学生,所以学生在编辑的时候对自己 的老师会避讳直呼其名,所以称“子”。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像曾子,也即曾参,他的父亲曾晳也在《论语》中出现了,也 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都没有称曾子,而做儿子的却在书 中被称为“子”。这正是因为曾参学生编《论语》的缘故。 前面我们讲了,“不亦说乎”的“说”通“悦”,所以虽然 在原文中写成说话的“说”,但念出来要念成“悦”,就是喜悦 的“悦”。下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乐”就 是“快乐”的“乐”了。说到“朋”和“友”,古代也有各种 说法,比如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你跟我师出同门,我们就 是朋;你和我志向一样,我们便是友。其实我们今天学习古代 思想,有很多东西不用分得那么细,把这个“朋友”当作一般 在社会上交往的人就好。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家可能会有同感,当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儿 可惜、有点儿难过。《论语》里面经常提到情绪,这段话中的悦、 乐、愠都是情绪。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 这与当时的处境、心得息息相关,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儒家 并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需要做好情绪管理,提高情商,让自 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没 有问题了。 这第一章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一定要先掌 握住。交朋友的时候会给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 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别人暂时不了解你,受委屈了, 怎么办?你要记住一点,儒家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并 不急着表现。别人往往是因为你的某种言行,才会欣赏你。如 果真有能力的话,一旦时机到了,你的才华自然会有机会被人 欣赏。儒家的这种“愠”,是来自于社会使命感,源于想要服务 社会、造福人群的愿望。古代的念书人,目的都比较单纯,就 是要出来做官,为的是造福百姓,这是儒家思想里面非常重要 的一点。 《论语》,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展示孔子思想的一部作品,由孔子亲传弟子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们编撰而成,是我们了解孔子及先秦儒家最为可信的材料。 如果经典不能够被阅读和理解,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被后世推为“至圣先师”。如果只仰望他的“圣”,只能让他的思想宝藏束之高阁,离我们越来越远。唯有了解他“超凡入圣”的过程,才能使他成为自己真正的老师,也是对他真正的尊重。 本书是傅佩荣教授关于《论语》最为详尽、不吝笔墨的作品。紧贴文本,先录述《论语》每一章经过傅教授考证的原文,再把意思用白话文说清楚,然后再用一篇百余字的文章解释其中的重点,看它跟我们现在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这样的行文仿佛涓流成河,积土成山,非常适合父母与小朋友日日共读,也适合青少年朋友和初学者含英咀华,品《论语》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