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云上的中国2:科技创新与产业未来
ISBN: 9787521743548
吴晓波 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同时还是每年一度的“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委会的主席(2015年至今)。 创作出版的《大败局Ⅰ》《大败局Ⅱ》《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腾讯传》等作品均跻身畅销书行列,作品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图书。 苏建勋 专业商业和科技领域作者,专注观察科技领域变化,长期报道一线科技公司。历任界面、钛媒体资深作者、36氪科技频道负责人。 梁红玉 专业财经媒体人,曾在《时代周报》、《广州日报》、金角财经等媒体任职。专注于公司案例、产业经济等领域的财经报道。
我们还记得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那个夜晚。李宁从空中飞奔而来,点燃了奥运圣火,熊熊燃烧的火炬至今照亮着13 亿中国人的回忆。 举办大型会展和赛事,对于举办城市和地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前,这个答案是:这是一次城市能力再造的机会。 在信息化革命之前,奥运会的影响主要在于带来某个物理空间的优化和商品的普及。例如,1970 年的墨西哥世界杯使得墨西哥电视机普及率大幅提高,2008 年北京奥运会让北京城市面貌得以优化改造。 而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核心系统百分之百上云、彻底数字化的奥运会,释放了巨大的数字化红利,除了惠及体育赛事、场馆、转播等相关的企业和行业,还给城市生活和空间带来数字化能力再造的机会。 北京作为举世无双的“双奥之城”,正在以最硬核的技术力量,打造一座全球数字城市标杆。 蓦然回首,从举世瞩目的盛事,到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无处不见数字化、智能化的足迹。 来自北京奥组委的托付 “这其实是一个托付。”阿里云副总裁刘湘雯回忆道,是北京冬奥组委主动提出,要把2022 年北京冬奥会核心系统全面上云。 北京冬奥组委作为本届冬奥会的主办方,更懂得奥运会应该向哪里发展,又是否有合适、成熟的技术可用。因此,才有了百年奥运首次核心系统全面上云的里程碑式变革。 刘湘雯觉得,这是一种托付,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重若泰山的责任。 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工程,也为未来的奥运上云沉淀实践经验,并推动其数字化进程。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奥运留下了全新的技术标准。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让各国运动员念念不忘的是各种“黑科技”:从场馆、赛事、后勤保障再到防疫,冬奥会的每一个细节都闪着科技之光。赛场数字孪生、超高速4K 轨道摄像机系统“猎豹”、索道摄像系统技术“飞猫”、AI图像处理技术“时间切片”等被用于比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机器人餐厅、智能遥控床、二维码点餐、无人快递车、无人驾驶车、5G+AI 智慧高铁,“医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后勤保障被数智化技术覆盖。 这些“黑科技”,许多都离不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等数字基础设施。在中国数字基建的支撑下,北京冬奥会使用的“黑科技”含量之高,甚至可以用“科幻”来形容。 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让北京冬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展现中国文化与自信的舞台,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舞台。 奥运会与科技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前沿科技的练兵之地,也是高新科技从工用领域向更广泛的民用领域转化的试验场。有无数的科技在奥运会亮相后,“飞入寻常百姓家”。 “双奥之城”的数字化标杆之路 北京冬奥会期间,如果你走在北京的街头,可能一抬头你就会从一块8K大屏上看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比赛画面,比4K清晰4倍的超高清画面会让你有种置身比赛现场的错觉。 这是北京市用5G 转播车+ 8K 大屏提供的赛事转播服务,此外还有许多社区进行8K 电视机示范应用,形成多层次大屏、中屏、小屏8K看冬奥的格局。在这些屏幕前,你总能看到驻足观看的北京人的身影。 你如果再细心留意,就会发现更多在首都生活的细枝末节处那些数字化的痕迹。 比如,面对交通拥堵这个难题,西城区基于AI 智能体的“车道级”微观诊断评价模型,能通过车辆、路网、客流等海量全景数据,为交通治理提供直观依据;用物联网和云计算解决共享单车淤积、乱停放等问题,通过“5分钟响应,30分钟到达”的机制实现车辆智能调度,方便市民的出行。 近几年,北京市各个区陆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城市大脑”,首都城市管理从过去依靠模糊的经验判断,转变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治理和服务都变得更加精准有效且智慧。 北京冬奥会云上科技奥运的探索实践,更是让这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022年2月11日,冬奥会进入尾声,2022 北京新闻中心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此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 2021年8月,北京发布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未来,北京将用5~10年时间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不但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一项数字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大会。数字媒体、智能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科技成果,都会成为重要的、宝贵的奥运遗产,在赛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继续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冬奥会全方位展示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以及“硬核”的数字经济基因。2021 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为1.6 万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到40.4%,现价增速为13.1%;核心产业增加值为8900多亿元,增长16.4%,占地区GDP 比重达到22.1%。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2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5.7%,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 40.4%,22.1%,25.7%,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引擎的数字北京。 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双奥之城,数字北京,不仅仅是北京的名片,更是中国的名片。 数字冬奥、数字北京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拥抱数字化、努力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 此次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所在地是石景山首钢园,位于首钢园西北角的3号高炉,融汇了首钢人创造的200 多项专利,是整个园区最震人心魄的“钢铁巨兽”。 如今,它已经从“功勋高炉”转变成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也成为不少科技产品的全球首发之地,是见证首都城市复兴的新地标,也是中国科技力量崛起之地。 站在百米高的3 号高炉底下仰望,仿佛还能看见当年火热的钢铁生产场面。然而,传统工业时代已成历史烟云,看着在它底下穿梭的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快递车,又分明看见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已经如浪潮一般涌到身边。 (本文整理自与阿里云副总裁刘湘雯的访谈) 《云上的中国》续篇,吴晓波领衔策划并参与调研,阿里云官方授权作品。产业互联网转型值得一读的作品。直面“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大趋势下的行业机遇与数字经济的新风口,聚焦国家战略下的行业观 察、数据分析、趋势解读,呈现各行业的新场景、新技术、新赛道。 吴晓波×阿里云 全景式呈现中国数字新基建产业图景与未来方向,为中国政企的数字时代的转提供可参考的标杆案例样本、转型思路及解决方案。 大数据已不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云能力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与企业发展的关键能力,也是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硬实力。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如何更好地融合产业势能、城市发展与人的需求,引领区域经济的同时,共建更宜居的人性化城市?这正是本书要给出的答案。 寻找未来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数字密码。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都不可能是现成的,它是一个互生和持续迭代的过程。每一家企业、每一座城市的“云上之路”都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