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作者简介
程中原,男,江苏无锡人。研究员。曾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第一首席专家。参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卷本)和《胡乔木传》等。著有:《张闻天传》、《邓小平在一九七五年》、《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中国的成功之路》、《国史研究论》等。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二、毛泽东的“八月指示”改变了“文化大革命 ”的走向 毛泽东“八月指示”的中心思想是安定团结。它 产生的直接结果,一 是军队高干会在正常的、团结的气氛中于9月10日结 束;一是四届全国人 大的召开重新提上了日程。 毛泽东8月间的几次谈话,对1973年底八大军区 司令员对调及其后在 批林批孔运动中进行的军队高层清查工作作了一个基 本总结,从而打碎了 江青集团又是“点火放炮”,又是“放火烧荒”,妄 图利用批林批孔运动搞 乱军队,整掉一批军队领导干部的迷梦。 这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走向,是从大乱走向大 治,是从政治运动恢 复到正常秩序。历史提供了1975年整顿得以进行的不 可缺少的政治环境, 历史也迫切要求产生伟大人物来整顿“文化大革命” 内乱的局面。邓小平 在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下应运而出。毛泽东和周恩来 、叶剑英、邓小平的 关系走出低谷,毛泽东和“四人帮”的矛盾上升,达 到“文化大革命”以 来所没有过的高点。 三、1975年整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曲折前行的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重大历史 事件的发生、发展和 结局,都不是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它是历 史的必然要求的反映, 也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1975年的整顿及其最 终结局,是“文化大 革命”发展到那一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力 量矛盾斗争融汇成的 合力的结果。 毛泽东在发动“文化大革命”以后,曾经不无喜 悦地对外国朋友说, 过去我们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 面地、由下而上地发 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现在终于找到了这 种办法,这就是“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①他认为用自下而上发动群众 搞“文化大革命”的办法, 可以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可以反修防修,防 止和平演变,防止资 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可是,毛泽东的良好愿望脱离了客观实际。他对 形势的判断,他确定 的“文化大革命”的对象、依靠的力量、进行的方法 ,都出了严重的差错。 事情的发展同毛泽东的预想背离。“本来要走进这个 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 一个房间。”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被林 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 团利用,变成了一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的内乱 。全国上下,“打倒一 切”、“全面内战”。经过艰苦努力,甚至流血牺牲 ,总算在1968年9月实现 了“全国山河一片红”(即除台湾省外,当时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都 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全国范围进入了“斗、批、改 ”阶段。原以为中共九 大以后,经过“斗、批、改”,就可以实现“天下大 治”的预期目标。不想 接踵而来又发生了1970年8月庐山会议上的一场激烈 斗争。 林彪企图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被识破和粉碎,否极 泰来,历史在震惊世 界的突发事件中出现了转机。九一三事件促使毛泽东 醒悟,正视并开始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错误,特别是纠正“文化大 革命”前期造成的一 批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解放老干部。邓小平于 1973年3月重新回到 了中央领导岗位。陈云、谭震林、罗瑞卿等一大批老 同志,也都由毛泽东 亲自批示,或“解放”出来,或安排工作。周恩来主 持中央日常工作,领 导进行了1972年的整顿。他组织批判极左思潮,致力 解决国民经济的“三 个突破”心,动乱局面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和社会生 活出现了转机。 可是,好景不长。1973年8月中共十大以后,江 青、张春桥、王洪文、姚 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利用毛泽东的 错误判断,兴风作浪,制 造新的动乱。1974年初,他们搞起一个批林批孔运动 ,把矛头指向周恩来以 及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企图篡 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于是,动乱再起。在“四人帮”的煽动指挥下, 1974年春夏,到处批 “复辟派”,揪老干部,政治空气十分紧张;在“不 为错误路线生产”等口号 下,不少工矿企业停工停产;社会上又出现联络站、 上访团、汇报团以及 民兵指挥部一类组织,派性重新膨胀,山头重新树立 ,有些地方又出现了 严重武斗事件。刚刚趋向安定的政治局势、社会生活 又变得一片混乱。而 有所恢复和发展的国民经济重新遭到严重破坏,许多 企业处于半瘫痪状况, 全国工业生产出现萎缩甚至倒退的严重局面。1974年 全国没有完成工业生 产计划。主要工农业产品,除原油、粮食增长外,其 他全都减产。钢产量 比1973年下降410万吨。原煤产量下降400万吨。铁路 货运量下降5.3%, 比1973年少运4321万吨。外贸逆差13.4亿美元。全 年财政赤字7.7亿元。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