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照进梦想--城市蚁族的奋斗哲学
作者简介
陈忠杰,男,1986年生,山东菏泽人,大专学历,现居北京。自幼喜爱文学,80后励志图书自由撰稿人。曾历时三年创作小说《还没有开始的结局》。作品有《告别“蜗居”,不做“蚁族”》、《“白领”向“蚁族”的蜕变》、《别说躲在宝马里哭》。
内容简介
他们是没有归属感的异乡漂泊者 漂泊在外的人都想有一个家,家是最安全和放松的地方。那里有亲人 的关爱和包容,那里可以疗养我们的身心,那里能够释放我们的疲惫和压 抑,而且,在家里不会有孤独、暂住、寄人篱下的漂泊感。 可以说,有家才有归属感,才能享受温馨的生活。当劳累了一天回到 家里时,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便飘荡开来,让你浑身轻松自然。这时你不 需要再伪装自己,不需要再阿谀逢迎,同时,你还可以吃到贤惠妻子做的 可口饭菜,或与贴心丈夫说说彼此的心里话……这便是有家的幸福生活。 家是什么?其实家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是人们在血缘关系下形成的 一个社会关系。而它的符号就是房子,是房子把这个关系内的成员聚集在 一起,组成了有形的家。房子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东 西,自古以来有家必须有房子,有了房子,家在形式上才能存在。对于漂 泊在异乡的“蚁族”来说,他们多想有一个家的“符号”,有一套属于自 己的房子啊! “蚁族”来自天南海北,为了彼此的梦想来到了同一座城市,或者大 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发展。他们没有户口,没有存款,没有房子,只能 在郊区租便宜的房子住。他们虽然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却游离在城市的边 缘,就像蒲公英一样孤独和寂寞。他们没有固定的落脚点,永远不知道下 一站会漂向城市的哪个角落。他们不停地变换工作,不停地搬家,家对他 们来说显得很陌生,所谓的“家”只是一个可以暂时睡觉的地方。这个“ 家”没有固定的符号,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跟随他们四处漂泊。 但他们不希望一直这样漂泊下去,不想长期租房子住,因为租的房子 毕竟是人家的,还会受到别人的约束,甚至有合租的烦恼。所以,“蚁族 ”很需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后,在这座城市就有了一个固 定的家,漂泊感没了,归属感自然会有。而且,有了房子就不用天天租房 ,不用经常搬家,不用担心失业了房东催要房租。更重要的是,你成为了 房子的主人,房子里的一切都是你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各种事情,没 有人会干涉,你能实实在在地感到房子的存在。 然而这一切对年轻的“蚁族”来说显得十分渺茫。如今的房价高得离 谱,令广大“蚁族”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买不起。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 的大城市,房价低于百万的已经凤毛麟角,即使低于100万的也是那种地处 郊区、交通不便、采光不好而且是最小户型的房子。就算父母愿意帮你交 首付,你有条件成为“啃老族”,可是每月几千元的“房贷”有几个“蚁 族”能承担?现实的无奈让他们只能做一个没有归属感的漂泊者。 我们看这个故事。 七月份的一天,阳光普照着大地,刚毕业的肖迅一个人踏上了北上的 列车。在车上,肖迅一脸兴奋地告诉旁边的人说:“我要去北京了,我一 定能在那里找份好工作,然后再买一套大房子住!”他在那里侃侃而谈, 憧憬着自己去北京后的生活。 旁边的一个农民工嘿嘿笑道:“你这个大学生是不是到北京做白领? ”另一个年轻人却不屑地说:“你以为在北京找份工作那么容易啊?北京 缺啥都不缺大学生。你在那边有亲戚朋友吗?有房子住吗?”肖迅还沉浸 在遐想中,他回答说:“我一个人去北京,准备到北京先租个房子住,然 后好好找工作。我一定能融入这座城市,买套房子,找个老婆,在北京定 居下来……” 临近傍晚时,火车到达了北京西站。肖迅拖着沉重的行李出了大厅, 他一个人站在北广场中央,行人比肩接踵,如同洪水一般,放眼望去,周 围到处是车辆,到处是高楼,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就仿佛是一只 蚂蚁,随时都有被人踩在脚下的可能。肖迅有些茫然了,这座城市原来是 那么陌生,他如今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该去什么地方。 天黑的时候,肖迅被一个女人拉进了一个旅店,一个晚上竟然要了100 块。为了尽快找到工作,他第二天就参加了一个大型招聘会。那里人山人 海,挤满了前来应聘的年轻人,招聘单位也很多,可是他们只收简历,不 进行面试。如果问他们,他们就会说你先留简历,若合适就联系你。无奈 ,肖迅每个站台都放了一份简历回去等消息。 这一等就是一星期,没有一家单位给他打电话,他开始着急了,而这 时他的吃住已经花了2000多元。为了省钱,他经人介绍在西北旺镇租了一 间房子住,每月300元,房子十分简陋,让他心里酸酸的,一种落魄感涌上 心头。之后,他继续找工作,没经验的他总是被对方婉拒。一个月后,他 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这家公司表示愿意录用他,可只能给1000元工资, 肖迅想了一下,1000元的薪水还不如弟弟在工厂打工赚的多呢,就拒绝了 。从公司出来后,他看了看时间,还早,又赶场似的去了第二家公司。面 试通过后,对方开出的工资也就1500元,肖迅高薪的希望再次被扑灭,他 不敢再挑剔了,答应第二天来上班。 公司在朝阳区,他每天上班必须坐很久的车才能到,有时候还经常迟 到。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产生了搬家的念头。可是公司附近的房子都很贵 ,每月没有几千元是无法租房的,后来他就和一个男同事在通州郊区租了 一间平房。 一年后,他跳槽了,薪水有2000多,但这里离郊区很远,他和一个同 事在某小区合租了一个单问,两人分摊1000多元的房租。这套房子加上隔 断房间共住着8户人,在上班下班的时候显得特别拥挤。住了几个月,那个 同事有了女朋友,而且他农村朋友经常过来。这对恋人在肖迅面前毫不顾 忌的亲昵举动让他忍无可忍。 几个月后,肖迅搬出了那套房子再次搬回西北旺,以每月500元的租金 租了一套便宜的房子,里面有厨房和卫生间,不过这是村民的自建房,没 有保安也没有保洁人员,条件不能和小区比。他很多次想添置些家具之类 的东西,可想想又觉得以后搬家麻烦,也不知道哪天又要搬家,这种漂泊 感让他懒得打理自己的房间。时间长了,肖迅的房间越来越乱,这个每月 500元的家,只是一个暂时居住和睡觉的地方,一点家的观念和感觉都没有 。 两年后,肖迅仍然属于低收入者,薪水多时每月才3000元。但他已经 有了女朋友,想找家的感觉,他们就以每月1000元的价格在某小区租了一 个主卧,房子很漂亮也很干净,女朋友还到超市买了许多小饰品装饰房间 ,弄得很有家的感觉,也特别温馨。但好景不长,他们不得不再次搬家, 因为房东的儿子要回来住,这个房子要收回。 两人拿着房东退给的房钱,再看看自己精心布置的“家”,心里十分 委屈,一种漂泊感再次袭上心头。女朋友说:“咱们什么时候能在北京买 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啊?那样才叫个家啊,也不用天天搬家了。”肖迅已 经没有了初来北京时的那种自信了,他说道:“我不知道,等哪天我们每 个月能拿到一万块的薪水时再说吧。” 可女朋友没有等到他赚一万的时候,就爱上了一个北京人。而肖迅拿 着3000元的薪水,依然在漂泊,没有房子,没有归属感…… 在北京,还有很多“蚁族”同样在漂泊着,他们渴望有一天能稳定下 来,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在这里,我们只能 祝愿他们能够早日结束这种“奔波移动”的生活,奔向白领阶层,实现自 己的梦想,并在这个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