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常识(精)/常识圆桌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4/18/20221014185730709.jpg)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90
折扣购买: 中国国学常识(精)/常识圆桌派
ISBN: 9787545543308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后于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以及《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 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 刘师培(申叔)也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之一,大概他 们就是“国学”这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 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 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 全部学术都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同故”。 “国粹”二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 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 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 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 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这样看起来,“ 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 ,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 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 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 ,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 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 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 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 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 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 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 整理清楚,没有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故只得仍旧采用国 学这个名称。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 ,各有专长,不相抄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 ,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 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 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 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 。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于 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 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 此即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 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 斋(元)、李恕谷(塔)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 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 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 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另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 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 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 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 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 许士大夫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 兴的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