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4版)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4版)
作者: 汪晖|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58.00
折扣价: 258.30
折扣购买: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4版)
ISBN: 9787108079282

作者简介

汪晖,1959年生于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汪晖教授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2013年,他与哈贝马斯共同获得意大利“卢卡-帕西奥利奖”,201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安娜利泽·迈尔奖,同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主要中文著作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去政治化的政治》、《反抗绝望》等,同时出版有英、日、意、韩、葡萄牙等多种语言的著作。

内容简介

历史叙述中的国家与帝国 (节选自2008年重印本前言) 既然从中国历史内部展开了郡县与封建的问题,为 什么又要讨论帝国和国家的问题?很显然,这个问题是 与全书的叙述主线——即对“早期现代性”问题的追问 ——密切相关的。我追问的是:理学的形成是否显示了 宋代以来的社会、国家和思想已经开始了某种重要的、 可以被称之为“早期现代”的转变?正是在这个问题的 压迫之下,我重新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由日本学者提出 的一些有关中国历史的假设上来。“唐宋转变”是内藤 湖南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的概念,其后宫崎市定等京 都学派的学者发展了“东洋的近世”、“宋朝资本主义 ”的论题。他们从贵族制度的衰败、郡县制国家的成熟 、长途贸易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正规化等方面讨论这个 “早期现代”问题,宫崎市定还将理学明确地视为“国 民主义”——即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关于京都学 派与帝国政治之间的关系,我没有能力在这里做出详细 的讨论,但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至今值得 讨论的议题,其中唐宋转变及宋代作为东亚近世历史的 开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的讨论主要从“天理的成 立与郡县制国家”的关系着眼,分析儒学形态的转变, 其中包含了与京都学派所讨论的问题的某种对话和回应 。这里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对早期现代性问题的 探讨会与帝国—国家问题发生关联?京都学派的问题与 此又有何种关系? 霍布斯鲍姆曾说,假定19世纪以来的历史研究有一 个什么中心主题的话,那就是民族国家;我们还可以补 充说,它的另一个更为基本的叙述则是资本主义。在19 世纪以降的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叙述中,以民族国家为中 心的叙述是通过和其他叙述的对立构造出来的,所谓帝 国和国家的叙述,就直接地表现了这个对抗。历史的观 念在19世纪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所谓历史就是主体的 历史,而这个主体就是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国家 就没有历史。因此,说中国不是一个国家,或者说,中 国是一个帝国,也就是说中国没有历史、无法构成一个 真正的历史主体。正是为了与西方现代性叙述相抗衡, 京都学派提出了“东洋的近世”、“宋朝资本主义”等 论题,在“东洋史”的构架下,重建了中国历史内部的 现代动力。关于这个学派与日本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之 间的政治性关系,在这里暂略过不谈。我在这里关注的 是它的叙述方式:它在建立与西方现代性平行的东洋的 近世的叙述时,叙述的出发点同样建立在国家这一核心 问题上。如果没有这个国家中心的叙事,就不存在所谓 近世的叙事。京都学派也谈到理学或道学,但它是把道 学或理学视为新的国民主义意识形态来理解的,在这个 解释背后是有关作为早期民族国家或原型民族国家 (proto-nation state)的郡县制国家的历史阐释。 总之,当京都学派以“东洋的近世”对抗西方叙述的时 候,它的确构造了一个以国家和资本主义关系为中心的 叙述。这个叙述跟西方主流的叙述是倒过来的,即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