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都说,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可是,少年时的瞿秋白却有着许多烦恼,才十几岁,就 “识”尽了人生的许多“愁滋味”。 那是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诞生在江苏省常州府阳 湖县(后并入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一个日渐没落的书香官 宦世家,因为头顶上长了两个旋(俗称双顶),所以父母亲 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阿双,上小学、中学时学名就叫瞿双 ,后来,改名为瞿爽,或作瞿霜,同时又改号秋白。 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家庭,对瞿秋白来说 ,从他出生时也许就意味着某种不幸,或者说笼罩上了一 层不幸的阴影。 当年,瞿家虽说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官 宦世家,家族中历代都不乏有人做官,而且有人官还做得 很大。但是,瞿秋自的祖父和父亲并不发达,特别是他的 父亲,可谓非常落魄,非常潦倒,倘若用世俗的眼光来看 ,简直就是—个没用的男人。 确实,瞿秋白之所以“识尽愁滋味”乃至遭受家破人 亡的家庭悲剧,应该说与他的父亲瞿世玮有着很大的关系 。 瞿世玮在他这一辈堂兄弟中排行老七,家族中人都称 他为七少爷,外面人则称他为瞿七爷。也许是富贵多纨绔 吧,别看外表长得俊秀儒雅,很有风度,但瞿世玮从小到 大养成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坏毛病,而且是个彻头彻 尾的“宅男”,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只知道闷着头在家里 画画山水,看看医书,然后就是参禅悟道,经常闭上双眼 ,在木椅上盘起双腿,一动不动地打坐禅定。 按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身为男人,既然娶妻生 子,就要挣钱养家,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 可是,这瞿世玮倒好,即使是长大后娶妻生子,而且陆陆 续续生下了瞿秋白等兄妹8人,这么大的一个家每天要吃要 喝,开销很大,在这种情形下,他居然一如既往,“痴心 不改”,既没本事外出做官,又不愿出去找份差事多少挣 点钱养家糊口,而是心安理得,依旧成天“宅”在家里读 书画画,参禅打坐。 一个男人,不痴不呆,不聋不哑,怎么能活成这样?怎 么好意思活成这样? 对此,一般的传记包括瞿秋白的文章都竭力“为长者 讳”。但是,“民国时的《国闻周报》登载过一篇署名李 克长的文章《瞿秋白访问记》,上面说,瞿秋白的祖辈原 本是鼎盛官宦之家,清末家道中衰。父亲身为雅士,却‘ 近于纨绔,吸食鸦片,不事生产’。” 由此可以想见,瞿秋自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 的人,无论在家庭在社会,都不仅是一个“多余的人”, 而且几乎就是一个“废人”。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人无能家要败”。摊上这么一 个父亲,也就不难理解,少儿时的瞿秋白之所以会长期在 压抑、郁闷的环境中度过,之所以会“小小少年”却有着 那么多的烦恼,竟然尝到了那么多人世间的辛酸,遭遇那 么多世人的冷眼,识尽那么多“愁滋味”了! 不过,与父亲瞿世玮截然不同,瞿秋白的母亲却秀外 慧中,聪明伶俐,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瞿秋白的母亲姓金,名璇,字衡玉,1875年9月27日 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她才貌出众,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 未出嫁时就会作诗填词,写信作文,且写得一手工整娟秀 的小楷。23岁时,她嫁到瞿家,因为丈夫几乎不过问家事 ,因而,她平时上要侍奉婆婆,下要教育孩子,一大家子 的生活重担几乎全落在了她一人身上。金璇心地善良,性 情温和,人又勤快能干,且以助人为乐。 但一个女人,即便再怎么能干,又能怎样呢?因为金璇 只是主内,并不承担挣钱养家的责任,所以,对改善整个 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乎无能为力。好在瞿秋白一家曾经先后 得到了他的叔祖父、大伯父和大姑母的热心扶持和帮助。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