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4.60
折扣购买: 中和立本——司马光哲学思想研究(精)/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
ISBN: 9787100215916
魏涛,现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国学系主任,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河南省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化与二程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南省二程研究会秘书长,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陕西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哲学,近年来重点研究关学史、洛学史及传统中文化。曾先后在《孔子研究》《宋史研究论丛》等刊物发表40余篇文章。
第三章 第四节 “圣人不占” 一、化祭祀为修身 在先秦诸子中,对于迷信、鬼神之说批判最为激烈者当为荀子。在《荀子·解蔽》中,他讲道:“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即认为鬼出自于人在精神萎靡时自己的幻想。司马光对于迷信与鬼神也多采取如此的理智批判态度,此由《法言集注》中所述可见。在该书中,他释“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时言:妄言可以欺愚,不可以诬智。释“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为“曼,无也,无言之者”。 司马光认为圣人不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认为神怪之说只能欺骗愚民,不能欺骗聪明的君子,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如其所言:“借使有仙,亦如龙鱼等,非人类所能学也。”需要补充的是,虽然司马光不语怪力乱神,但对于“神”,司马光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态度,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曾在《迂书·事神》中讲道: 或问迂叟:事神乎?曰:事神。或曰:何神之事?曰:事其心神。或曰:其事之何如?曰:至简矣。不黍稷,不牺牲,惟不欺之为用。君子上戴天,下履地,中函心,虽欲欺之,其可得乎? 在这段文字里,司马光对“事神”这件事的态度,一方面凸显了其哲学中“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司马光对孔子那里“敬鬼神”之敬的态度。在他看来,君子事神并非仅重于外在的仪式,而是要重在自身行为的不欺于神上。按其合中有分的天人关系论来看,他并不赞成人热衷于宗教性的拜神行为,而是将这种传统的祭祀要求转化为君子的修身行为,强调人应该努力去修德而敬神,通过这种敬神不断地修正自身行为,这也是司马光对于“神”这个范畴意义认知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揭示。 另外,荀子曾讲过“善为《易》者不占”,从表面上看,对于人所无法掌控的那部分规律,其态度是比较被动的。《易》中所叙述的很明显是天人共享之道,而能掌控道的人,便会知道占卜其实是无用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占卜无法改变已经注定要发生的事情;从另一面来看,只要能掌控常道的倾向,即便不占卜亦能预知吉凶,因此便选择“不占”。司马光亦有类似主张,他也坚持“圣人不占”的观点,在《法言集注》中释“或问圣人占天乎?曰:占天地”为“仰观象,俯观法”。这显示圣人之占是在观察天的规律,而非占求任何神鬼;又释“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为“史考察象数,知人事之吉凶;圣人修人事,知天道不能违”。即所谓:“圣人纵心所欲皆合于道,不可殚尽言深远也。”由此可知,因为圣人只要观察人世间的常道,就可以预先知道天命吉凶的大方向,所以并不需要特别运用象数等占卜机制。但司马光同时也认识到,圣人对道的体悟与践履,实际上是指向其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的。他也看到圣人并不是万能的,昏聩之君王则是圣人所不能教化的,下愚之人亦是如此,故言:“顽石、朽木造化所不能移,昏君、愚人圣人所不能益。” 虽然司马光有“圣人不占”的观点,但司马光这种论述在逻辑上并未绝对禁止一般人进行占卜的行为。相反,他认为在人尚未达到像圣人那样完全知“道”的境界之前,在遇到变道的困扰时,适当地运用圣人设计的占卜机制去决定自己行为的趋向,不但不是一种妄求改变命运或迷信的举动,反而是一种积极体道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当人认识到命运、吉凶等变道让人难以掌握之时,除被动地接受这一秩序的安排外,人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态度,即主动积极探寻这一隐藏秩序的内在机理和动因,并尽可能地去顺应这一秩序,不可“强通以求其志”。因此,在这种意义下的占卜是值得鼓励的,透过占卜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到隐藏较深的那一面,这种了解并不是想要控制或改变命运,而是为了更好地去顺应命运,以达到与“道”完全不违的状态。此前的研究多站在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立场对此进行分析,往往将司马光的这种思想——其实不只是司马光一人所具有的观念——定位为“为维护没落封建统治而服务的落后思想”和“保守主义”,这是对司马光思想的极大误解。实际上,司马光的这种思想与儒家所关注的“修齐治平”的主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对于社会秩序之道的探究方面,其积极探求之态度是一致的,并没有发出庄子那样的“以有涯而随无涯,殆矣”的慨叹;在对社会发展稳定性的观照方面,司马光与孔子亦是一致的,讲究名正言顺,各安其分,不可随意僭越;在对现实中主体命运的分化理解上,他亦与孔子思想紧密相关,都看到了人谋和天命的双重有限性这个根本的动因。故而不能将司马光这种思想斥为“反动腐朽的毒草”予以剔除、反对,应该看到其对于士大夫在把握自身命运、持守常道,在传统修齐治平的道路上所发挥的稳定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纵览一代史学大家哲学思考,领会千年传承的“中和”之道 。本书援引了丰富的经典文本,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以“中和”概念贯穿各大命题,为读者细致而全面地呈现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在对其学理脉络的梳理中,揭示了过去常为人忽略的深刻洞见,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