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百年老店(80家老店铺的传家故事)
作者简介
曹婷婷,台湾台南市人,现职为平面媒体工作者,着有《老店,老滋味:80家台南老店铺的传家故事》《府城。老时光:从安平到旧城区》《时光专卖店》等书。
内容简介
广兴肉脯店 窄巷里不起眼的店铺内传出一阵阵扑鼻的香气。 黑豆伯的肉脯用料实在、口感佳,陪伴许多家庭生活 过一代又一代。吃饭吃粥若是少了这一味,顿觉索然 无味。 在府城飘香90余年的“广兴肉脯店”,创始人倪 炎灯,人称“黑豆伯”。他13岁到厦门,向唐山师傅 习得猪肉加工手艺,16岁返回台南后就挑着扁担,把 这味当时只有贵客来访才吃得到的珍馐挑过大街小巷 。经过两年的奋斗,18岁那年在水仙宫附近成立第一 家店,并于短短几年间在原建国路附近、东门城墙边 和火车站前摊贩街三处开了三家分店。 日据末期,台南遭美军空袭,广兴肉脯店不幸被 炸毁,黑豆伯的努力顿时化为乌有。1948年搬到现址 后,黑豆伯靠着技术及往昔奠定的好口碑戮力经营lO 多年,广兴肉脯店再度找回了昔日的荣景;可惜,黑 豆伯因积劳成疾,于1960年往生,此后由黑豆婶陈桂 花守着本业,苦撑大局。 目前的第三代经营者陈敏德退伍后接手家业,也 让广兴的前程重见曙光。陈敏德原本专攻建筑,为了 投入陌生的猪肉加工品领域,他参加了一连串专业训 练,希冀在既有的传统技法上融人创新理念,为广兴 辟出新局。 90多年来,广兴不变的原则就是坚持只用最好、 最新鲜的猪肉进行加工。清晨屠宰后立刻送往工厂处 理,利用每一个部位的不同特性,分别制成香肠、肉 干、肉酥及肉丝。在兢兢业业地不断努力之下,老店 的坚持果真闯出一片天,靠着口耳相传打响名声,更 在全台拥有无数死忠粉丝。 令人玩味的是,招牌热卖单品——肉脯,俗称肉 松或肉酥,是许多人吃饭、吃粥的必备良伴,但肉脯 的由来却是无心插柳。原来,原本做肉脯的最后要淋 上一勺油,才能让肉脯松绵;有一天,负责操刀的阿 嬷不小心打翻了放在一旁的瓮,瓮里的油倒入肉脯, 阿嬷只好赶紧努力将肉脯搅干,没想到加入过多油的 肉脯反而意外的好吃,这也使得肉脯一跃成为店内人 气最旺的热销品。 一般肉脯都会掺粉,但广兴坚持原汤原味、纯手 工制作,不掺粉,不含防腐剂。“因为是要吃下肚的 东西,马虎不得!”广兴贩卖的,除了好吃的食品, 更是藉由食品传递的老店坚守传统道德的观念。 信丈堂印铺 “以前刻一颗印章,可以吃两碗半鳝鱼面;现在 刻一颗半,才勉强吃得起一碗。”刻印章曾经是一门 专业的技术,然而,随着机器、计算机取代人力,手 工篆刻不再受重视,想以刻印章维生越来越困难。当 地经营90年的信文堂印铺见证了手工篆刻的起落,第 三代老板陈弘烈虽然灰心沮丧,但始终坚信刻印文化 不会被取代;因为印章在经过手工雕琢之前,充其量 只是一颗石头,琢磨之后才会成为美感与实用价值兼 备的艺术品。 阿公陈合在日据时代是警察,写书法是他的最大 兴趣,曾荣获当时全台书法比赛第三名。为了养活食 指浩繁的一大家子,正职之外,陈合也替人写字、刻 印挣钱,开启了印铺的第一代生意。 第二代陈瀛洲从小跟在父亲身旁,16岁就拜日本 师傅为师,学习四年后,已是台南很有名的雕刻家。 陈弘烈从父亲口中听闻,尽管阿公在书法、刻印方面 已拥有一身好功夫,但仍希望父亲体会不一样的艺术 境界,所以让他去向日本老师学习。两代都醉心艺术 ,认为刻印里头蕴含很深的文化内涵,每一颗印章都 不同,都是独一无二。 陈弘烈回忆,阿公与父亲擅长“铜线打钉”,自 创了修补瓷器的技艺,家中收藏了许多背面补钉过的 瓷器,正面却完好无缺,令人惊叹。他说,以前物资 缺乏,人们惜物爱物,不像现在坏了就丢;为此,阿 公自创了补钉的手艺。可惜,他只是看过阿公做,未 曾亲手做过;如今试图从记忆中拼凑,希望重现这门 失传的功夫。P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