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兴衰:基于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的研究

经济的兴衰:基于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的研究
作者: 郑荣华 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3.40
折扣购买: 经济的兴衰:基于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的研究
ISBN: 9787559865908

作者简介

郑荣华,经济学家、著名智库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增长与产业集聚理论,现为浙江大学经济学特聘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兼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客座教授等。著有《城市的兴衰》。

内容简介

从创业孵化到产业孵化 中国“孵化器”项目从数量上来看已经足够多了,小到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大到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大大小小的“孵化器”数千家,算是名副其实的“孵化器”大国。但是从孵化成果和质量来看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的“孵化器”呈现“空心化”,有的则成了“二房东”角色,还有的始终在低端徘徊,所以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引导技术孵化、创业孵化逐渐向产业孵化过渡。科技部火炬中心 2021年工作要点包括:要提升创业孵化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在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引导创业孵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广东、安徽等地也明确提出产业孵化,将创孵平台打造成产业创新平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战略。 “ 产 业 孵 化 器 ” 也 称 为“ 企 业 加 速 器 ”(Modern Enterprise Accelerator,简称MEA),与企业孵化器、技术孵化器、创业孵化器等相比,其根本区别是关注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改变了过去碎片化的要素供给体系,形成一个目的性更强,产业逻辑更为缜密的结构体系。一般情况下,产业孵化器的设计是依据区域产业目标而形成的,区域政府根据辖区内的生产要素和产业基础、目标体系进行产业链设计,并形成等级划分,依据产业等级与重点攻关项目展开一系列资源整合,形成政府资源、企业资源、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中介服务资源等多螺旋模式的创新生态体系。产业孵化器的运作方式一般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构建“联合创新平台”。顾名思义,“联合创新”是通过多方主体的核心力量相互交叠形成的多边关系,各方主体在共同目标和机制下形成强大的“共振效应”。其最大的特点是精准、高效,因为在共同的目标作用下能形成一种潜在的共识,集中力量解决焦点难题,进而使技术转化为一个个“楔子”,插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个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链不断向高端环节攀升。在此过程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金融等联合主体必须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形成“多螺旋”组织。(如图 15-4) 以合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这家具有市场和行政多重属性的机构在过去的 20年时间里为合肥产业发展创造了诸多奇迹,是合肥产业集聚能力的重要支撑。从运作主体上来看,研究院是由当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属地相关企业及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联合组成的,政府发挥行政的力量为运营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同时也以公信力作为信用背书,整合资源。高校及科研机构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实现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中介或金融机构在政府的信用背书下为重点企业提供资金贷款、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企业提供资金或相关知识的支撑。企业是技术的需求方,也是技术向价值转化的平台,是实现价值及价值回报的核心主体,通过政府的制度红利得到技术与资本的支持,从而实现更大价值收益,进而把价值收益转化为税收反哺政府。所以,各大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当前,“联合创新平台”已经成为各区域政府实现赛道升级、产业集聚的重要手段。 二是打通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流程。从区域发展现状来看,产业转化虽然对经济有依赖,但经济也并非产业转化的绝对因素。因为从生产组织来看,从产品设计、研发、转化,再到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是高度协同的关系,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能充分利用整合优势,并把优势发挥到最大作用,就能形成溢出价值,就能形成竞争优势。合肥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一直是长三角乃至中部省会中较弱的城市,但是从 2012年以后,合肥市的产业集聚能力越来越强,并在 2020年进入万亿级城市序列。 回顾合肥市的发展,关键因素是有效发挥了技术转化向产业转化的作用。从创新集聚走向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是要打通组织流程,否则再强的经济实力也发挥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比如浙江省,从经济规模与国家科研院所的数量来看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一直以来基础研究转化,以及科学装置与尖端突破比较薄弱,其中的原因各有说法,但有一个原因各界已基本形成共识,那就是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的流程不畅。导致这种不畅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人员的成果供给与区域产业不匹配,导致研究成果向外部流出。这一点西安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表现较为突出,很多研究成果不能属地转化,只能流向其他地区。研究目的不明确从本质上来看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也就是属地高校/科研机构不了解区域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区域产业与属地研究部门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二是区域政府罔顾产业发展逻辑,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整合资源,导致高端产业失去了升级的动力。在此背景下,浙江省采取了及时补救措施,在 2017年 9月份成立了之江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是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 团联合成立的,三方按照 5∶2.5∶2.5的比例出资。这是浙江省创建的第一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目的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集群的整条通道,期望能够成为科研领域的高能级开放平台,承载浙江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从浙江省的现状来看,相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浙江省在科技创新上一直存在明显的短板。之江实验室围绕前沿科学设立基础类研究项目,针对“卡脖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目的是补齐浙江省的科技短板,为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之江实验室的建设虽然只比合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晚了 5年时间,但却错过了最佳的黄金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 2016年前,逆全球化现象还没有全面爆发,全球化分工与国际合作为技术溢出创造了条件,一些高精尖领域在这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突破,大大缩减了区域技术转化周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但是到了 2017年 1月份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任,加大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技术溢出这条路基本被堵死,所以此后的产业发展道路几乎建立在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上,这对于实验室或“孵化器”发展来说显然增加了难度。所以,之江实验室的定位与合肥中科大先 进技术研究院的定位有所不同,之江实验室聚焦区域产业优势,通过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互联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整合发展来实现突破。 从创业孵化到产业孵化,最大的区别就是技术赋能,前者倚重成本赋能,后者更倚重技术赋能,基于中国产业现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优势促进创业孵化,另一方面要集区域力量甚至是国家力量来促进产业孵化,所以高端技术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一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一样,比如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都承载着国家使命,依靠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实现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优势高科技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和壮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选自郑荣华《经济的兴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 谁来领导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7年 8月 18日,美国对中国发起了“301调查”,此举已引发 各界对美国采取单边行动损害中美经贸关系的担忧。事实证明,此后几年,以美国单边发起的中美贸易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所谓“301调查”是美国依据《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 1301-1310节的条款进行的调查,主要含义是:保护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对其他被认为是贸易做法“不合理”“不公平”的国家进行报复。而事实更为复杂,正如美国各大媒体所引美国官员的发言:“美国对华发起 301调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掀起贸易战,而是阻挠中国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 2025》计划。”依据美国“301调查”,美方因中国“侵犯”美知识产权,对未来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行业进行制裁,具体分为十个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这十大领域与中国的《中国制造 2025》计划所列的十大领域完全吻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美国发起单边贸易战的实质是对中国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打击。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多维度且深层次的,最为直接的影响莫过于经济与安全两个方面。 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从生产效率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创造了有效供给。传统理论认为,有效供给是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相适应的状态,是产品的供需平衡。而在物资供给相对充裕的今天,生产方商品除了满足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相匹配的条件,还要通过大数据去寻找潜在消费市场,去创造新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过去是通信工具,现在是一台电脑或一个机器人的概念,它无时无刻不在收 集主人信息,然后为主人提供各种方便,甚至是决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浏览轨迹等都会在各大服务平台得以体现,包括购物、出行、娱乐、学习等信息都会被一只无形的手捕捉到,而后经过大数据算法形成用户画像。用户越多意味着流量就越多,用户画像越是清晰,越能实现精准营销,实现有效供给。 可以说,在以大数据为驱动的工业时代,人不仅仅是生产要素,也是商品流通中的传播媒介,更是可以被持续挖掘的消费市场。大数据有时候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你想要什么?你可能想要什么?大数据都会很积极、很精准地推送给你。譬如你在一个平台上搜索或浏览过什么内容,平台就会形成你的人物画像,通过数据分析及算法给你推送相应的内容,从而满足平台的潜在利益需求。这样在商业竞争中就可以获得别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会随着规模与时间的积累产生裂变,从而打破边界,形成垄断。当然,企业垄断是一个国际共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不会鼓励本国企业形成内部市场的垄断,这对经济生态体系是 编辑推荐一: 《经济的兴衰》是一部多角度解读世界经济格局与未来应对策略的著作。全书由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与中国地缘经济主张、应对策略展开论述,从宏观角度勾画出当前世界大国竞争格局。作者指出,当前逆全球化、第四次债务危机、供应链危机等正席卷而来,机遇也在悄然酝酿。谁能在这次危机中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风口,就意为着谁能在下一个阶段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已错失前几次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今后能否实现逆风翻盘,在此一举。 作者据此详细剖析了中国为抓住此次机遇提出的“双碳”、“双循环”、《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蕴含的发展信号,整理出中国的经济优势和现存问题。作者还以经济学理论和国外成功案例为依据,从中观、微观角度总结国内城市经济增长遇到的城市蔓延、土地供给和需求能力下降、公共投入边际效用递减等问题,提出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变的新思路;进而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给出产业集聚、集群、孵化、创新链打造等一系列发展方式,指出其实现条件、路径,以及政府在其中应起到的作用,并对以合肥、杭州、苏州、佛山、长沙等城市为代表的现实案例及数据进行解读,对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编辑推荐二: 《经济的兴衰》中,作者重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强国的关键操作,提醒我们,工业生产一旦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绝对影响,就会转化为商业资本势力,为霸权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提供支撑。当前我们已经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是不可逆的发展方向,中国如果不能在这一次的工业革命中跻身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就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被低端“锁定”,长期处于低端及低利润循环之中。因此,作者强调,提高创新水平、加强科研投资和科研力度、打破技术壁垒等,以实现产业革命,将是中国解决现实问题与展望未来的重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