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研究

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研究
作者: 闫若婻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研究
ISBN: 9787559873859

作者简介

闫若婻,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文化学、美育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教育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若婻的《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研究》即将付梓,好事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无不有自己的民歌,民歌的传承可谓久矣!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是由采风官专门采集民谣、民风而成,以使朝廷能够知晓民风所向、民风所讽、民风所怨、民风所观。《击壤歌》里唱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里则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中国古代的民歌,本是山野之人所唱之歌谣,后被文人收录,继而入了大雅之堂,如沈德潜所撰《古诗源》。民歌入了大雅之堂,慢慢汇成了主流文化的思想之源,再后来,又被赋予官方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民歌具有的育人功能,源远流长。直至今日,中国民歌依然兴旺发达,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民歌传承。 若婻初学音乐之时,即对民歌有深刻而强烈的感受。至个人专著撰写之时,已然上升到理性思考,开始系统探寻其育人价值。探究民歌,一定不是空对空,必须走进田野!若婻走了很多地方。仅在广西,其足迹就遍及武鸣、三江、桂林等十余个地区的乡村和学校。田野调查使得其对民歌的探索不再是感性的、纯粹的、音乐性的唱和听,而是开始探寻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民歌的育人价值,既可以实现于学校和课堂之上,也可以像山野之风无处不在,后者便是所谓“风俗”。风俗不是专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控的,而是男女老少在田坝、小院、山乡里完成的一种自然传承。在广西,民歌的风俗尤为炽烈,一部传遍世界的《刘三姐》便是其中典范。 吟唱民歌,不仅让人心情愉悦,也可以感受渲染其育人价值。民歌传唱之风气,充盈于山乡河海之间,历经千年传承,沉淀为独具中国底色的土壤,某种意义上化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民歌从其起源来讲,并非人为造作之物,而是一种自然的生发。其调式、曲式是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其词则多是在对歌的情景中即兴而创。一对一答、一唱一和,便形成特定情形下用特定的语言组成的民歌。所以,民歌可谓一种集传统的传承与生发的创造、创新为一体的活的存在物。然于今时今日,以对歌、唱和的形式即兴赋曲、填词和创作,无疑具有挑战性。新媒体时代,如何让民歌焕发新的生命,以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唱出中国人的心声,值得我们深思。兹以为,以即兴唱和之方式,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恰是民歌育人价值的根本所在。 新形势下,民歌还要不要传承,应该怎么传承?尤其是在育人方面,应该如何认识、掌握,继而去促进它的良性发展?所有困惑摆在我们面前,而若婻肩负起了这个使命!实实在在走进山乡,深入民间去研究民歌、民风,这样的研究值得提倡,这样的研究对全面认识民歌之价值、实现民歌之创生大有裨益!一项研究,绝非一个人、一本书、一次考察所能完成,一项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抛却世俗之纷扰,接续奋斗,进而奉献终生,方能小成。希望若婻今后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祝贺《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研究》一书问世,是以为序。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国民歌,涵盖族群劳动之美、伦理之常、教育之思、政治之范、艺术之美与宗教之仪,对中国民歌的育人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转化,成为当下和未来极具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本书探索中国民歌的本源意涵和文化表征,解析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整体结构,分析民歌育人价值在不同学段的育人特征,探索实践转化的方式路径,有助于深化对艺术教育、美育和音乐教育本质及其功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