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精)

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精)
作者: (美)奥利弗·萨克斯|译者:韩文正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精)
ISBN: 9787508664781

作者简介

韩文正,台湾资深出版人,译作有《所谓英国人》、《镜头下的情人》等。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被书评家誉为本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萨克斯得过的写作奖项包括霍桑登奖和乔治-波克奖,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同时也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胜作家。

内容简介

自从拜读过莱恩的大作之后,有关聋哑人士的历 史、他们遭遇的苦难、他们使用的手语以及他们独树 一格的文化,都让我深深着迷,心荡神驰。其中最让 我耿耿于怀的,是书中描述到许多孤立隔绝的聋人遭 遇的悲惨处境。他们没有培养出半点语言能力,除了 知识水平不足,更可悲的是,由于他们缺乏语言与人 沟通,进而衍生恶性循环,导致其情感与社会观念陷 入停滞。我抱着满腹疑团思考: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完 整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莫非我们所谓的人性, 其中部分组成元素必须依赖语言?假使少了语言怎么 办?语言能力是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自然形成,还是必 须与他人接触而加以培养? 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一种方式(偏离常规的极 端方式)是去观察那些完全丧失语言能力的人。自19 世纪60年代起,失语症就是神经学界探讨的核心议题 。包括休林斯·杰克逊、海德、戈德斯坦、卢瑞亚等 学术界先驱,陆续发表相关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弗 洛伊德也在19世纪90年代发表过一篇专题论文。不过 ,研究对象罹患失语症时(因中风或其他的脑部意外 伤害所致),心智发展已经完成。换句话说,在病患 的心智与人格的发展阶段中,语言已经发挥了本身的 功能(假设确实有什么空间让它发挥的话)。要理解语 言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厘清语言的基础功能,若把目 标放在失语症患者身上,根本是找错了对象!这些人 原本就具备语言能力,虽然日后基于某些因素无法讲 话,但对于语言的概念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解。由此可 见,真正值得探索的对象,是那些无从培养语言能力 的人。 我竭尽所能设身处地,企图体会当事人的感受, 依旧摸不着头绪,简直是匪夷所思!我过去曾接触过 失语症患者,但对于天生失聪、完全不具备语言能力 的人,他们的真实心境,我根本无从想象。 直到两年前,我在布莱菲尔德(Braefield)聋哑 学校遇见了约瑟夫。这位11岁的男孩生平头一次上学 。11岁的他生下来就是聋人,没有半点语言能力,但 直到4岁时才被家人发现。由于不会讲话,只能看见 别人嘴巴里唧唧咕咕,却不知道对方在干吗,自然而 然就被别人当成tt痴呆”,之后经过医生诊断,又说 他是自闭儿童;这份诊断书自此就有如符咒般阴魂不 散。家人最后确认他是聋人,认为他无可救药了。问 题不仅在于生理层面的“失聪”,就社会普遍引申的 意涵,这孩子已列入“聋哑白痴’’之类。既然到了 这个地步,要教他说话似乎也是白费工夫。 约瑟夫极度渴望跟别人沟通,却一筹莫展。除了 说不出话,他也不会写字,只能比手画脚,绘图的能 力倒是高人一等。各种特征让我纳闷不已:这孩子究 竟出了什么问题?怎样的心路历程,竟然让他陷入这 般地步?单从外表来看,他的个性活泼好动,却隔着 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眼睛永远盯着他人的嘴巴和挥 舞的双手。他双眼注视的目标,只有我们的嘴巴和双 手,带着茫然的眼神,不断流露出饥渴、困惑,甚至 在我看来近乎哀求的神情。他知道,我们之间有某些 事情正在“进行”,却不懂个中究竟。在他的眼里, 凡是通过象征符码进行意念交流的沟通方式,都宛如 一出出过目即忘的凌乱戏码——毫无意义可言。 空寂的心境 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手语,他的动机和反应本能 也随之埋没(最可悲的是,语言带来的种种乐趣,他 都无福消受)。他现在才开始学习简单的手语,尝试 和外人沟通。谢天谢地,他对此感到欢欣莫名。他喜 欢待在学校,根本不想回家。每次看到他放学时痛苦 的样子,让我心如刀割。对他而言,一回到家,就等 于回到一个寂静、孤立、与世隔绝的真空,和亲生父 母、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不相往来。仿佛他这个人根 本不存在,甚至不被当作人。 这是锥心刺骨的人性摧残!相比之下,世间种种 的苦痛似乎都无可比拟。好比一个两岁的小婴儿急着 牙牙学语,问题是约瑟夫已经ll岁了。无论从哪方面 来看,他的外表都呈现出11岁男孩的模样。也好像一 只不会讲话的动物,但动物并没有说话的欲望。这让 我突然联想到,休林斯·杰克逊曾经把失语症患者比 喻成小狗。小狗虽然嘴里吐不出半句话,它也心满意 足;相较之下,失语症患者的失落感却极端强烈。 P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