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质量管理系列

国际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质量管理系列
作者: 编者:刘建辉//袁勋//旷乐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9.20
折扣购买: 国际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质量管理系列
ISBN: 9787302513896

作者简介

"刘建辉,北京世标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外聘专家,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政府津贴获得者。2000年开始从事质量、环境、能源、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与服务认证审查以及认证机构管理工作。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担任基层、中层、高层领导20多年。从事认证工作以来,为认证行业培养各类人才数十人,参加多届政府质量奖评审和培训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袁勋,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校长,现代技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历任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主管、公司副总经理兼管理者代表、高校现代技术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高校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管理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等工作。擅长信息化建设与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深度融合,以及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再造等的实践和运用。 旷乐,管理学硕士,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质量管理与保障处处长,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质量管理学、服务质量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旅游行业质量管理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认证认可基础知识 第一节认证认可的起源和发展 一、 国际认证认可的产生和发展 自1903年英国首先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铁轨进行合格认证并授予“BS标志”(又称“风筝标志”)以来,国际认证认可已发展了100多年,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际合格评定规则。标准、计量、合格评定(包括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本书重点介绍的是合格评定中的认证认可部分知识)。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了认证认可制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认证认可制度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工作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认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认证认可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60部专项规划,明确列为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认证认可作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市场经济运行基础性制度安排、国际通行技术性贸易措施、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工具的地位日益重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 国际认证认可的起源和发展 认证认可是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在工业化国家率先开展起来的一种对产品质量的评价、监督活动。 19世纪下半叶,标志着当代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柴油机、汽油机和电的发明,并伴随着工业标准化的诞生,形成了当代工业化大生产,当代市场经济逐渐发育和日臻完善。但随之带来的锅炉爆炸和电器失火等大量恶性灾难的发生,使民众意识到,由第一方(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自我评价和第二方(产品和服务接收方)的验收评价,由于自身的弱点和缺憾均变得不可靠。民众强烈呼吁,由独立于产销双方之外,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所支配的第三方,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特别是涉及安全、健康的商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以正确指导公众购买,保证公众基本利益。解决这一难题有两条路,一是等待政府立法、定规矩、建机构再开始行动; 二是由民间热心人士集资并组建机构,先干起来,政府立法之后再规范。多数工业化国家选择的是第二条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方认证首先是民间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自发产生的。例如,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和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echnische Uberwachungs Vereine,TUV)就是在此种形势下诞生的。 1903年英国首先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铁轨进行合格认证并授予“BS标志”(又称“风筝标志”),开创了国家认证制的先河,并开始了在政府主导下开展认证工作的规范性活动。1922年按英国商标法注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认证标志。这就是近代最早的产品认证制度。由于政府通过立法而开展认证,因而形成了强制性认证。 1975年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BSI)公布BS5750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后,第二年BSI就举办了第三方进行的组织质量体系评定、注册业务,受到各方欢迎,开辟了质量体系认证的先河。 1979年,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在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协议)中,规定了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并规定出于安全、健康或环保的原因,世贸组织成员国政府有权针对产品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或者推荐性的标准,以及确定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检验、认证程序,开始产生了国际的认证认可规则。 与此同时,从质量体系认证的实践中,英国感到这种质量认证模式适应面广,灵活性大,会给生产者和顾客双方带来效益,有向国际社会推广的价值,于是BSI于1979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建议,希望ISO制定有关质量保证技术和实施的国际标准。ISO采纳了BSI的建议,于1979年批准成立了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就是通常所说的ISO/TC 176,负责制定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标准。ISO于1987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ISO 9000系列标准。该标准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ISO 9000系列标准不仅一举解决了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国际通用的语言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在合同环境下,如何评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客户的信任的问题,给评审、审核、注册和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自从1987年ISO 9000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品质管理,适应品质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ISO 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品质管理体系,申请品质体系认证,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认证潮流。 在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成功实施的基础上,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并随之掀起了全球范围的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浪潮。 认证工作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由于认证市场的广阔,从事认证的各类民间机构纷纷诞生,这里面确实有一批能站在第三方立场,以科学、公正的手段和方法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赢得了声誉,但是也存在着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假冒伪劣机构,不仅败坏了认证的声誉,同时也为客户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这种良莠不分的局面使客户无所适从,迫切希望政府出面给予正确管理和规范。 1982年,英国政府发表《质量白皮书》。该白皮书探讨了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声誉下降、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原因之后,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国家认可制,对英国从事认证的机构进行国家认可。认可的准则采用ISO/IEC指南以及英国的补充要求。1985年,在英国贸工部的授权下,由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等16个来自政府部门、工业联合会、商会等组织的单位组成了英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组织,与此相对应的还将它对校准实验室认可组织和对检测试验室认可组织合并成为英国测试实验室国家认可组织,形成了国家认可机构和认可体制。1995年5月,为进一步适应国际要求,将上述的相关机构合并,成立了英国认可组织(United Kingdom Accreditation Service,UKAS)。 在英国的带领下,特别是欧共体一体化的要求,使得欧共体等国纷纷建立起本国的国家认可机构,推行国家认可制。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印度以及东盟国家也相继效仿,纷纷通过政府法令、谅解备忘录等形式由政府主管部门授权成立国家认可机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资讯传播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孤立进行,商品跨国界自由流动成为发展趋势。认证认可的国际化成为需要,广大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普遍要求“一证在手、走向全球”,即一次检验、一次检查、一次认证、一个标志就能使商品和服务得到全世界的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国家认可制度的建立为走向国与国之间相互承认,走向国际相互承认打下了基础。在此之前,相互承认只停留在检验机构相互承认检验结果,检查机构相互承认检查报告,认证机构相互承认认证结果,但由于这些机构众多,谈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最终达到国家之间的互相承认对方的一揽子认证制度更不容易。有了国家认可制度,且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认可机构,大家都按ISO/IEC准则行事,有共同语言和同行评议基础,而且易于解决一揽子问题。通过认证认可手段,有效减少国际贸易壁垒。从20世纪90年代初,认证认可领域的区域和国际间合作组织相继建立起来,已经实现了在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检测等领域的国际间的互认,并且还在向产品认证等领域扩展。国际互认制度的产生使“一证在手、走遍全球”成为可能。 在认证认可的基础上,产生了国际互认,反过来,国际和区域的互认,又促进了认证认可的发展。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下的合格评定程序,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互认的发展。目前认证认可的国际互认体系已覆盖全球经济总量的95%以上,对全球贸易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证认可已发展成了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了认证认可制度。通过发挥认证认可的独特作用,开展国际互认,可以提升各国在经贸领域的互信水平,减少国际贸易壁垒,促进各国质量提升和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 (二) 认证认可的本质 认证的本质,是通过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所进行的符合性评定和公示性证明活动,保障认证对象符合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解决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以此建立需求方对认证对象的信任。 认可的本质,是通过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第三方机构按照国际标准等认可规范所进行的技术评价,证明认可的对象具有承担相应合格评定活动的能力,值得信赖,以供寻求认证、检验和检测的相关方选择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等合格评定机构,为这些合格评定机构的评定结果在国内外得到接受和承认、国际互认奠定基础。 认证认可与其他形式的合格评定活动(第一方声明和第二方合格评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由独立、权威和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机构所进行的合格评定,并通过书面形式对评定结果加以公示性证明。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种需求。一种是对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符合性评定的需求,以保障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能够得到切实满足。这种需求既可能来自企业或行业协会,也可能来自标准化组织或政府机构。另一种是对合格评定结果的具有公信力的公示性证明的需求,以有效解决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早在认证认可产生以前,第一方和第二方的合格评定已经存在,但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它们都很难满足以上的两点需求。第一,由于受自身专业能力和公信力的限制,第一方的合格评定难以确保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实得到满足,其评价结果也往往难以得到需求方的充分信任,因而也很难达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目的。第二,虽然第二方的合格评定结果不存在信任问题,但受自身能力的限制,第二方的合格评定也很难达到确保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实得到满足的目的。 认证认可活动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两点需求,是因为,第一,由于认证认可活动是由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机构进行的合格评定,因而能够很好地保障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实得到满足。第二,由于认证认可由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机构进行合格评定,其公示性证明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因而能够更好地获得需求方的认可和信任,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三,认证认可所出示的证书或符合性标志,是合格评定的社会化、规范化形式,是由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的机构为申请认证认可的组织的产品、服务、体系、能力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而提供的一种信任保证,因而对消费者和相关利益方具有明示作用,从而使其对加施认证认可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信心,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建立信任。 国际互认的本质是部分管辖权的转移。国际互认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得到授权的机构之间达成的,同意将交易发生地之东道国的部分管辖权转移给产品、人员、服务或公司母国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表明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在某一方国内合法销售或提供,则可以在其他方国内自由销售或提供,而不需要遵循其他方国内的规则,这就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简单地概括认证认可的本质就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三) 认证认可的功能和作用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向消费者、企业、政府、社会、国际传递信任,可以形象地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认证认可所具有的市场化、国际化等突出特点,使得其作用越来越彰显。 《国际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全面介绍与各类组织质量管理紧密相关的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服务认证的相关知识。既自成体系,各篇章又可单独作为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