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地和生命而写作(吉狄马加访谈及随笔集)

为土地和生命而写作(吉狄马加访谈及随笔集)
作者: 吉狄马加
出版社: 青海人民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为土地和生命而写作(吉狄马加访谈及随笔集)
ISBN: 97872250395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诗坛追星录之同名家对话 ——《星星》诗刊与吉狄马加一席谈 时间:1993年10月15日,秋雨绵绵的下午 地点:中国西南之一隅 记者:艾星 问:如果亲切些称呼,应该叫你吉狄.还是马加呢? 答:都可以,吉狄是姓,马加是名。 问:听说你的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又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 学奖,是吗? 答:是的,最近我又有一部诗集获了奖,就是你提到的《一个彝人 的梦想》。不过我想说的是,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作 品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价值,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一 个彝人的梦想》是我将现代诗和彝族民谣进行融合后的产物。许多 朋友读后告诉我非常喜欢,说诗里有一种令人吃惊的深沉和单纯。 把诗写得朴素而自然,这是我多年来为之努力的。 问:能简要地谈谈你对待歌艺术精神的看法吗? 答:还是从我自己谈起吧。写作《一个彝人的梦想》时,我的心绪 很复杂,就个体来说,多种文化的冲突在我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 的诗都是内心体验的结晶,当我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部族悠久的 历史,我便想去紧紧地抓住祖祖辈辈血脉中沉淀的东西。从这个意 义上讲,我非常强调小说或诗歌的文化贡献,当然这是指小说或诗 歌中隐含着的那种独特的文化基因。20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 信息交流很快,一方面加快了文化的融合和对话,但同时也使文化 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体。我历来认为个体民族的文化如不同别的文化 进行对话,并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那么这个文化就会走向自我封 闭的死胡同。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个体民族的文化,一旦失去了自 己对价值的判断,失去了自己文化的主流和“根”性,那么它也会被 别的文化所淹没所吞并,这同样是一件令人遗憾、异常可悲的事。我 们希望世界的文化也应该是多色调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由此可见. 我强调诗歌的“文化贡献”是从这个意义上谈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 是,我所说的“文化贡献”,它具有更广阔的内涵,其中有不少是形而 上的,它带有集体无意识的色彩。比如说西班牙诗人洛尔加的诗,除 了在诗歌艺术上的特殊贡献外,还在文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类诗人很多,以色列诗人耶夫达·阿米亥、古巴诗人尼古拉斯.纪 廉都是非常杰出的。他们的诗都有着神性的背景。拉美和非洲还有 不少让人景仰的这类伟大作家,他们是这片土地的灵魂.代表着一 个又一个民族的文化,人类因为他们的存在和创造,才不断延续着 地球上的古老文明。这是我诗歌追求的方向,也是我写作诗集《一个 彝人的梦想》的初衷。如果有朋友听了我这一席话,再去读《一个彝 人的梦想》,我想他会更了解我的。 问:你能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青年诗界的看法呢? 答:你刚才要我谈谈对青年诗歌创作现状的看法,其实这个题 目你们编辑们来谈更合适。中国很大,中国的文坛和诗坛也很大。写 诗的诗人很多,青年诗人尤其众多。这几年通过刊物我读了很多作 品.也就认识了不少过去陌生的面孔。应该说,中国青年诗人的创作 态势是非常好的,其中不少诗人才华不凡,综合文学修养也相当好。 他们对20世纪世界诗歌的发展了解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 比较深人的研究,创新意识是他们具备的优秀品格,正因为有这样 的开放精神。一批具有先锋色彩的诗,才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但 是使人感到忧虑的是,有不少青年诗人的诗,缺少一种更高意义上 的个性,读来大同小异。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么一种文学现象, 或者说艺术现象吧。有一种诗人艺术家,他们能改变一个时代的艺 术模式和符号,同样也还有另外一种诗人或艺术家,他们更多地是 丰富了这个世界的文化和艺术,这两句话听起来好像是矛盾的,其 实不然。前者如诗人艾略特,画家毕加索、马蒂斯等等;后者如诗人 弗洛斯特、聂鲁达,画家怀斯(美国)、达玛耶(墨西哥)等等。对青年诗 人们所进行的可贵探索,我是充满了敬意的,因为我相信一切伟大 的艺术都是从探索开始的。但是那种能划时代地改变一种艺术模式 并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大师,我想一个世纪也就那么几个。 当然,不可否认,更多的诗人和艺术家的作品,也同样是对人类多极 文化的丰富和加入,而这种加入恐怕是更大量的、更具有广泛性的。 我敬佩那些对真正的艺术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诗人们,是他们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我也还要指出,我希望 一切探索,都不是单纯的探索,它应该和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 起。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能在我们的作品中消失,对人类的同情和怜 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20世纪一切有良知的艺术家切切不可遗 忘的。从这点讲,我渴望我们的青年诗人朋友们,能写出既有独特文 化贡献,又有人类意识的大作品。可能是因为偏爱,我更喜欢深沉而 恢弘的力作,更崇尚具有史诗品格的大家。 问:那么你认为目前诗坛上什么形式的作品代表了新诗繁荣发 展的主流? 答:这个题目也比较大,不大好谈,勉强谈谈我的一点感想。首 先,我认为,中国新诗能发展到今天,并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无 疑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五四文学运动开始,无论是胡适、郭 沫若,还是后来的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等,都对中国新诗 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应该说,新诗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的优秀 传统还是很深厚的。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切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过 贡献的人们。我最讨厌那样的评论,谁谁谁的诗超过了谁谁谁,其实 就作家个体而言,都有着不可替代性,何况有的重要诗人和他的作 品代表的是一段历史,或者说是一个时代。当然对诗人的作品进行 艺术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今后还应该大力加强。中国新诗正在日 趋走向成熟,许多具有实力的诗人尤其是中青年诗人。他们除了对 诗歌的艺术形式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外.还力图让自己的诗获得更新 的文本意义。我相信代表中国新诗发展主流的还是那些关心人类命 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因为就本质而言,这些作品描 述的是人们的悲泣、爱恋和对世界及其他人的思索。我对中国新诗 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问:我们换个实用点的话题吧,你认为《星星》诗刊该如伺加强 理论方面的建设呢? 答:我不是理论家,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谈一点感想。理论建设对 创作的繁荣很重要,同样对刊物的建设也很重要。一个刊物要有一 个主张,我想这个主张应该是构建在理论之上的。《星星》过去在这 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比较起创作实绩来,总还是略显不够。 法国的新小说派并不是一批作家在一面文学主张的旗帜下写作,而 是理论家们根据这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大的历史背景,对他们进行 更深刻意义上的分类,使这一小说流派蜚声世界。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