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精)
作者简介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院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包括“三农”问题、就业与劳动力流动、经济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等。著有《穷人的经济学》《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合著《中国的奇迹》《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
内容简介
序章 拨开中国经济迷雾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1年,长达33年的时 间里,实现了年均9.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 长率,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人们习惯 于这个高速增长之后,对2012年以来中国增长减速, 就容易产生疑惑。那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一定 是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和偏颇的理论依据。一旦将 这些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方法论予以澄清,必将 拨开悲观论调的重重迷雾,重新看到中国经济前景的 一片光明。 如何打破“不可能三角” 快与慢的经济发展规律 宏观经济学本来是由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两部分 构成的,但是,专注于周期问题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 增长视角。主流经济学家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经济增长 减速,作为需求不足导致的周期现象来进行分析,因 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刺激需求的政策能够扭转经济 下行趋势,而在增速下行的势头始终未能触底的情况 下,便会表现出过分悲观的情绪。然而,把这个方法 论应用于观察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无疑犯了经验主 义的错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周期现象,而是 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表现。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 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 征之一。 如果我们把世界各经济体按照人均GDP进行排列 ,可以看到,经济体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 ,经济增速递减只不过是规律性的现象。处在更高收 入水平上的中国,与之前自身处在较低收入水平时比 较,增速有所降低无疑再正常不过。更应该关注的是 ,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中国无论是在2000年以 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时,还是在2000-2010年处于 中等偏下收入水平阶段时,以及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 入水平阶段(人均GDP接近8 000美元)时,其经济增 速都显著高于同样发展阶段里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无须从周期性、需求侧着眼追求短期的v形反 弹,从供给侧认识新常态,才会看到中国经济政策定 力之所在。 也有国外经济学家如巴罗教授,从增长视角观察 中国经济减速。他们认为,中国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一 种赶超现象,是经济增长趋同的成功案例,从趋同递 减假说出发,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赶超,中国增长终 将减速。中国以往实现赶超型高速增长,原因在于改 革开放消除了妨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释放了人 口红利。现在虽然增长减速,但中国经济赶超的条件 依然存在,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底气。并且,通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传统发展动能,培养新的发 展动能,我们还可以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 ,进一步提高潜在增长率。 量与质的经济发展内涵 我们并非盲目乐观,而且毋庸讳言,中国经济自 身也存在问题。然而,问题不在于增长速度,而在于 增长内涵,即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减速,不仅没有 恶化这些问题,反而有利于解决此类问题。事实上, 恰恰是在增长速度下行的同时,中国经济以更快的步 调走向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经济增长平衡性提高。从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 ”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43. 1%提高到2015年的66.4%,这5年的提高速度是 2010年之前5年的5.2倍。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二 产品和第三产业之间更加平衡。2015年,第三产业产 值比重首次过半,在过去5年中的提高速度是此前5年 的2.7倍。此外,中国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一些中西部省份后起赶超,地区发展更加平衡。 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形成。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 必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即在传统增长动能变 弱的同时,新动能开始蓄势而发。例如,有的国内智 库根据人力资本含量、科技密集度、产业方向和增长 潜力等因素,识别出一些行业以代表新经济,并构造 了一个“新经济指数”,发现该指数与传统的采购经 理指数(PMI)并不同步。即使在后者呈现下行趋势 的情况下,前者仍然保持逆势而上。(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