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

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
作者: (美)夏含夷|译者:黄圣松//杨济襄//周博群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
ISBN: 9787547515921

作者简介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中国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院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顾立雅(Creel)中国古史名誉教授。研究范围为中国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学、经学、《周易》,主要著作包括《西周史料:铜器铭文》《易经:马王堆帛书易经第一英文翻译》《温故知新录: 商周文化史管见》《古史异观》《重写中国古代文献》《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中国古文字学导论》《西观汉记》等。

内容简介

在此可以作一结论:每当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时,现代学者们的兴奋是完全合理的。但土地并不是唯一埋藏真实记载的地方。在《世俘》的例子中,儒家理想主义同样掩埋着真相。让我们不要屈从于自己的偏见而向非地下出土的证据说不,而要像对待新出土文献一般检验这些文献。无论是在年代、军事还是朝廷礼仪等方面,《世俘》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西周早期的事情。 ——《孔子之前·武王克商的“新”证据》 笔者在本文中涉及了历史上的周公及其生命中的失败,如果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可以在任何意义上算作失败的话。笔者相信这些讨论无损于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即美德并不只属于皇室成员这个由来已久的观念。不可否认,周公对此观念的阐释可能更多是基于个人利益和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而非任何哲学上的崇高理念。但同样不可否认,这一遗产被战国时期的儒者和其他思想家渲染放大,希望在衰落的皇室中提升自己身为臣子的地位。然而,毋庸置疑,周公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申述此观点的人物,并且也因此是后世臣子心目中合适的圣人人选。就此理念已经普及的事实而言,周公确实可以激励每一个希望拥有美德的人。 ——《孔子之前·周公居东与中国政治思想中君臣对立辩论的开端》 许多新的出土文献已经证明传世文献含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重新考虑。本书里,西方著名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分享了他对“孔子之前”时代的一些研究心得,结合出土文献,对经典古籍作出了许多创新解释,促使读者去更进一步理解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