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交通·集群:京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流域·交通·集群:京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作者: 王鑫,吴艳莹,张盼盼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流域·交通·集群:京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ISBN: 9787568087735

作者简介

王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城乡规划系副主任。2008年获北京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聚落、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近年来关注晋中汾河流域、京西永定河流域的传统村落群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在《世界建筑》《新建筑》《建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撰写或参与编纂《晋中传统聚落与建筑形态》《美丽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碛口古镇》《丁村古村》《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山西卷》《20世纪世界建筑》等学术专著、译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2.3.3 交通廊道要素 1. 前工业时代 道路交通对于任何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北京建都后,北京城内资源需求大幅增多,京西地区逐渐形成了用于运输物资和矿产的交通道路,构建起东连北京城、西达冀晋蒙的道路网络系统[2](图2-23)。在牛角岭关城所立的《重修西山大路碑》中,也有过详细的记载:“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 此善举之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攸关。”[3] 这体现出了道路对于京西地区的重要作用。京西古道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从早期人类沿河谷而上的迁徙路线,到元明时期渐成体系的商贸路网,古道路线与永定河,与京西众多村落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京西古道的分布图来看,道路多是沿河流谷地向内延伸的,这主要是因为河流两侧海拔低、坡度缓,而且可以及时补充水资源,有利于形成通畅无阻的道路系统,保证交通运输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按照功能来分,京西古道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军道,连接西部山区的各个关口,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西奚古道。西奚古道从东北向西南将居庸关和紫荆关连接在一起,该道路沿刘家峪沟的沟谷地带,跨过京西北部各大山系,途经大村、向阳口村、沿河城村和燕家台村。这些村落多是依托边关关口发展演化而来的,所以与军道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第二类是香道,主要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白瀑寺等寺庙为终点,形成祭祀社神、开展民俗活动的进香之道。香道与寺庙之间具有直接联系,所以寺庙集中的地方也是香道路网发达的地方,主要汇聚在永定河的下游地区。香道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各地香客通行,更是推动了沿线村落的发展,每逢开展进香活动,村落便化身为驿站,为沿途香客提供茶水和饮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商道,它是京西地区商旅通行的必经之路,这类古道主要承担了北京与山西之间的贸易往来,沿线分布有许多驿站,为客商马队提供食宿服务,包括三家店、琉璃渠、水峪嘴、韭园、东石古岩、王平等村落,它们在商业的带动下逐渐形成规模,演化成村落。例如琉璃渠村,西山大路穿村而过,沿街两侧分布有天盛店、杨煤场等店铺,种类繁多、商业发达,是古道沿线著名的商业街。早期琉璃渠村的空间形态主要是沿商业街呈线状发展,后来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古道功能降低,村落才逐渐向周边扩散开来(图2-24)。 2. 近现代以来 到了清代末期,现代交通工具逐渐发展起来,原有的古道、渡口等交通方式已无法满足资源运输的需求。因此,京西地区建设了铁路运输专线——京门铁路,旨在将门头沟地区的煤炭运到北京城区。后来又在京门铁路的线路基础上修建了门斋铁路,即从门头沟站开始,铁路线向西延伸,直接深入大台、斋堂等煤矿产区(图2-25)。 门斋铁路共分为两段。第一段起始于门头沟站,沿永定河向西铺设,在经过丁家滩、色树坟、清水涧后,线路转向西南,最终到达板桥站。第二段是从清水涧站开始,继续沿永定河前进,在到达付家台村后转向清水河沿岸,最终到达斋堂站。这两段铁路分别于1927 年和1931 年实现全面通车,大大提高了门头沟矿区的运输能力。但是后期由于频繁的战争,门斋铁路损毁严重,到了1937 年,这条铁路就只剩下门头沟到清水涧这一小段线路[1]。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门斋铁路,其实是后来重建的,并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增设了野溪站、落坡岭站和大台站。 在现代交通工具发展之前,京西地区的村落格局就已基本形成,所以铁路的开通并没有影响村落的选址。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图可以发现,铁路对于村落空间肌理, 尤其是对设有车站的村落,有着较大的影响。以丁家滩村为例,门斋铁路由南至北穿村而过,丁家滩站就设于村落的中心位置。村落早期的空间主要顺山势向上发展,形成背山面水的自然山水格局。但在京门铁路通行后,村落空间主要沿铁路线向南、北方向展开, 逐渐形成以铁路为中心的线状空间格局。 1.本书具有独特的整体视角,流域、交通、集群的协同整合,有助于突破村落个体研究的局限性。2.本书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动态的流域和交通要素所引起的村落的集群式形态演化、自然环境变化与社会人文发展,以及对村落形态的影响。3.本书还为京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即应当走集中连片的路径,强化村落与河流、铁路、公路以及村落之间的关联耦合,通过环境治理和交通引导,提升地域活力,构建基于多要素协同网络的乡村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