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

昙华林
作者: 胡榴明|摄影:胡西雷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昙华林
ISBN: 9787307177666

作者简介

胡西雷,男,生于武汉,居武汉。工程师,摄影师,胡榴明工作室主持人之一。胡榴明著作《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人间烟火——武汉城记》《昙华林》等摄影配图。 胡榴明,湖北武汉人。民盟成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红裳》、《在你的凝视中》、《墨色精灵之舞》,纪实体小说《单身贵族——当代都市单身男人的情感倾诉》、《单身贵族——当代都市单身女人的情感倾诉》,名著改写及注释《红楼梦》(少儿绘图本),社会调查报告《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合著)。近年来关注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和武汉乡愁题材写作,著有《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烟火满城-武汉城记》等书。

内容简介

1919年,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主持修建体育馆, 武汉市最早的三座体育馆建筑之一,英文名:James Jackson Memorial gymnasium(杰姆斯,杰克逊纪 念馆),纪念文华大学前任校长翟雅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 后,文华书院也随之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非常时期,好 在花园山有一块相对独立自我的空间,改朝换代对于 学校来说,眼睛看得见的,可能只是华籍教师学生身 上的衣服和头上辫子的变换而已,其实还有更多。 从清王朝最末几年到民国开初几年,英国人翟雅 各任文华校长,增设大学部。改文华书院为文华大学 。 翟雅各校长任职期间,文华书院有很大发展。 1870年在花园山昙华林文华书院正式成立,由先 前的小学部初中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备 馆),当时学生很少,学校教师上街拉人上学,不仅 在武昌城中心闹市街头宣传,劝说各家各户送孩子入 学,除外还坐船过江到汉口,跑到汉正街繁华商区, 架起留声机播放西洋音乐,招徕路人驻足围观,乘机 劝说富裕人家送孩子来武昌进洋学堂念书。 开始,学校招生,学生入学不收一文钱,全部费 用包括住校食宿用由学校供给,第一年14名学生,第 二年24名学生,第三年30名学生,第九年(1900年) 增加到90名。 1900年后现状开始改变,1903年开设大学部,学 校分大学部(正馆)和中学部(备馆),1909年在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注册改名文华大学,1915年开设本科 以上教学,授硕士学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宋教仁被文华书院录 取。 同期,文华书院附属布伦女子学校(The Jane Bohlen School)学校,改名圣希理达女子中学, 1911年从文华书院花园山校园迁移到小东门,美国圣 公会为此新买一块地皮建校舍(旧址位于今武汉市二 十五中学),和男校分开方便吸引大户人家女子入学 就读。 1949年前,武汉三镇上流社会有这样的流行语: “文华配希理达”——文华书院的男生(多数是大户 人家少爷)和希理达女中的女生(全都是权贵小姐) 联姻才算是门当户对。 1912年,原属文华书院学校医院圣彼得医院从花 园山校区迁移到武昌平阅路(今彭刘杨路)蛇山脚下 ,和上海同仁医院呼应,改名,美国圣公会武昌同仁 医院,传说是黎元洪赠送一块地皮,报答美国圣公会 对武昌起义的支持。 辛亥举事当晚,美国圣公会湘鄂皖赣教区主教吴 德施指示文华大学所属圣彼得医院(当时位于昙华林 )紧急参与抢救革命军伤员——历史上称美国圣公会 这一举动为最先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表示支持的西方 传教使团。 迁走了两个下属“部门”,翟雅各校长并不觉得 校园空荡荡,依照他的发展规划,现有的校区和校舍 远远不够适应他的办学思维,辛亥革命枪声一响,他 知道中国教育的春天真正来到了,张之洞的“新学” 是平民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培养国家建设的基础 人才,文华书院和圣约翰大学的“新学”是精英教育 ,希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将来可能把控中国前行 方向,美国圣公会西方传教士的期望太高了。 接下来校方开始再一次购置地皮,以花园山为中 心四周扩张,建教学楼,神学院、文学院、法学院, 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教授楼,还有图书馆(文华中 书林),完备校区供电和供水系统。 P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