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上梅花艳“院士的足迹”丛书南京卷

紫金山上梅花艳“院士的足迹”丛书南京卷
作者: 任兮|责编:邵培松//仝一帆|总主编:刘放
出版社: 河南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紫金山上梅花艳“院士的足迹”丛书南京卷
ISBN: 97875649540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张滂:合成奥秘的孜 孜求索者 有机合成是一个巨大 的谜,干百年来吸引着不 少专家学者去探索去破解 。一种有机化合物(原料 )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转化成一种新的有机化合 物(产物)。这种魔术般 的变化,难怪会让人们如 痴如醉地迷恋它。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 科学院院士张滂,就是干 百万破解其中奥秘的一位 求索者。 严父良师的榜样 张滂的父亲张子高, 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留 美学生之一,也是我国著 名的化学教育家。1886 年7月14日,张子高出生 于湖北枝江一个名叫董市 的临江小镇。少年时的他 在武昌普通中学堂就读, 这是清末名臣张之洞在湖 北举办的新式学校。 1909年秋,抱着“科学救 国”的愿望和“问政、求学 、观其光”的夙愿,张子 高考取了北京清华学堂第 一批庚款公费留学生,赴 美留学,同时考取的有梅 贻琦、胡刚复、王琎等47 人。张子高先在科兴学院 (Cohen Academy)学 习,1911年夏考入麻省 理工学院化学系,成为我 国最早攻读近代化学的留 学生之一,他的化学老师 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诺伊斯 (A.A.Noyes)。诺伊斯 对化学热力学造诣精深, 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和实验 的奠基人之~。1915年 ,张子高毕业,被诺伊斯 留在身边担任助理研究员 。在他的指导下,张子高 在化学热力学方面有了坚 实的基础,并进行了稀有 元素分离理论和实验研究 工作,工作成果载于诺伊 斯的重要著作《稀有元素 定性分析》“钨和钽族的 分析”一章中。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张 子高还加入由留美学生组 建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科技团体——中国科学社 。 虽然得到名师的器重 ,又有优越的研究条件, 但爱国心切的张子高毕业 后在诺伊斯身边工作不到 一年便毅然回国,开始了 他的教书生涯。从1916 年9月起,张子高在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建为 东南大学)担任化学教授 。他和王琎、孙洪芬三位 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青年 教授配合默契,分别担任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 机化学的教学,较早地在 国内建立起化学基础课教 学的实验室,使化学教育 出现了一番新的面貌和气 象。也正是在此期间,张 滂出生于南京,并在南京 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涯。 1927年,东南大学改建 为中央大学,张子高离校 ,先后到金陵大学、浙江 大学任教,并于1929年 北上进入母校清华大学任 教,担任化学系主任,后 又担任教务长。在此期间 ,张子高同高崇熙、黄子 卿、萨本铁、李运华、张 大煜等教授协力建立起一 个颇有朝气的化学系。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 子高携带家誊随校迁移到 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 学。但由于妻子体弱多病 而不得不返回沦陷的北平 ,在燕京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 发后,张子高又转入私立 中国大学任教,兼任辅仁 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 清华大学复员,张子高重 返清华园任教。此后,他 再也没有离开清华大学, 1962年10月,他担任清 华大学副校长之职。 张子高教书育人数十 年,为我国培育了几代化 学和化工科技人才,可谓 “桃李满天下”。我国著名 科学家吴有训、吴学周、 张江树等人都曾受其教益 。在教学之余,他开展了 我国化学史的研究,在 1964年出版了《中国化 学史稿(古代之部)》。 不幸的是,由于时局的干 扰,他未能完成《中国化 学史稿(近代之部)》的 写作。他还是著名的古墨 收藏家、鉴定家,同叶恭 绰、张纲伯、尹润生三位 收藏家合编了《四家藏墨 图录》一书。1973年, 张子高将几十年来精心聚 藏的近千方古墨(包括明 代的一些珍品),全部捐 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1976年12月11日,张 子高病逝于北京,享年90 岁。临终之时,他立下遗 嘱,将生前积蓄的人民币 3.6万元交纳了最后一次 党费。 对于张滂来说,张子 高既是严父,亦为良师。 正是在父亲的熏陶下,张 滂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1929年8月,张子高 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举 家迁往北平。而这时候, 张滂也到了读中学的年龄 了。张滂先是进入美国教 会办的北平崇实中学初中 学习,1934年毕业后考 入堪称当时最好的中学之 一的天津南开中学。 1937年,张滂高中毕业 ,适逢卢沟桥事变爆发, 北平和沿海的一些高等院 校纷纷内迁。张滂考入燕 京大学,就读一年后离开 沦陷区,经香港、海防到 达云南昆明,后进入西南 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