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怎样进化的

人类是怎样进化的
作者: 李孝根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人类是怎样进化的
ISBN: 9787521736892

作者简介

作者: 金汉胜 著作方式: 著 作者简介: 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师范学院社会教育系,并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首尔第一高中教授国际法、大历史与世界问题。热爱社会学、科学、历史、地理等领域,热爱大历史。 作者: 李孝根 著作方式: 著 作者简介: 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地质系,并在教育研究生院修完硕士课程,现于仁川大学攻读英才教育博士学位。目前在首尔第一高中担任科学教师。致力于在教育一线拓展项目制学习、大历史学习,实现融合教育。著有《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内容简介

像电影《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或《宇宙威龙 Total Recall》中出现的人为注入记忆的技术如果真实存在的话,那么把我的遗传基因复制后,我的所有记忆就能被移植并永存吗?就像大约3000年前生活在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去寻找长生不老药,想要保持永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梦想是多么的虚幻,(p.172)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从细胞单位的复制开始,青蛙、五趾小鲵、羊、老鼠、猴子等克隆的叙事诗始终在延续。在不过60年的短暂时间里,人类将编辑遗传基因的工具握在手中,甚至可以从猪身上克隆人类的脏器或身体组织。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组织克隆向下个阶段发展呢? 电影《不要让我走》是以石黑一雄创作的小说《不要看我》为原型创作的。2017年,石黑一雄荣获诺贝尔而文学奖,他在这部作品里,拷问了为满足人类的欲望而制造的生命的尊严。 合成生命学,设计生命体 200年前,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创作的小说《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中,描写了物理学家弗兰肯斯坦博士赋予用死者的骨头与皮肤制作的怪物生命的故事。用科学技术创造生命的人类的欲望被歪曲,从而创造了奇怪的生物,并导致了悲剧,该故事对200年后的我们造成了更大的恐怖。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设计生命,并将其按照必要的形态进行生产的时代。如若发现了能够99.99%地准确读出人类的基因组、能够编辑所有生命体遗传基因的工具的话,以往我们仅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情景可能真得会变成现实。 自动分析人类DNA碱基序列的技术,可以解读所有遗传信息并将其数字化。甚至还可以分析生命体内产生的各种反映及细胞单位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遗传基因,不仅可以构成单一生命体,还可以由蛋白质构成活体系统。模仿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体,制造或合成完全不存在的新人工生命体,这就是合成生物学。这是一门将前面介绍的遗传基因的复制、编辑技术和生命工学、化学、信息处理学、纳米技术等各种领域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问。这已经是融合土豆与西红柿的细胞,枝干上结出西红柿,根部长出土豆的土西红柿技术无法企及的水平。 参与人类模因项目的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温特(John Craig Venter)2010年制造了虽单纯但从DNA中完全由人工设计出的细菌Syn 1.0。该细菌可以正常进行代谢活动,通过自我复制进行繁殖,创造新的生命体。后来有关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活跃,以蜘蛛的蛛网生产系统为根据,发明了既有韧性又易于加工的好纤维,开发出了饱受供给不足限制的人造酶,可使疟疾治疗药物投入大量生产。标准化的生命体设计代码被称为生物积木(BioBricks),目前还通过网络共有相关的项目,以便易于更多人接触。 现在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已经达到了能够设计免疫细胞消灭癌细胞的令人惊讶的程度。取出植物细胞中的负责进行光合作用的系统,开发出可进行人工光合作用的能源装置,去掉放射性能的合成细菌,将其投放到污染场所的方案也在实施。人类还在进行将其他行星设计成与地球相似环境,将其地球化的研究。合成生物学被当做解决新材料、药品、能源、环境污染、宇宙开发等人类文明造成的难题的工具。 但所有新技术都是双刃剑。合成生物学制造的禽流感病毒等给人造成致命伤害的生物恐怖,也增加了人们的紧张感。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人类创造的生命体在伦理层面的接受程度。也不确定合成生物的稳定性有多大的保证,当其扩散到自然界时,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以及如何限制该技术的恶意使用。 智能设计师 智人的疑问 直到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人们都深受人是“由神设计而诞生的”这一模因的影响。创造人类文明的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是由偶然发生的变异根据自然选择进化的产物,人类经过很长时间才接受了这一事实。(p.176)不过此后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迎来了“人是智人设计而成”的时代。除了人类之外的动植物几乎都被打破了自然选择的法则,登上了智人这一职能设计者的工作目录。 遗传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将有缺陷的遗传基因被正常基因替代,还可以合成人类所没有的遗传基因,将其重新组合,使其得到正常体现。过去人类经历了身份差异、性别不平等、财富不平等、资源不均衡、权力滥用、因袭的弊端等各种不平等。但人类以后可能会遭遇高于该次元的遗传的不平等。我们是否能够阻止把用于治疗艾滋的遗传基因治疗法用在强化健康人的记忆力上呢?假若花费1亿韩币就可以生育一个的婴儿,那么那些因为父母没钱,没能成为定制婴儿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埋怨自己的父母呢? 如果能够利用技术改造或复制自己的话,人类就会面临“我究竟是谁”这一疑问。如果能像使用眼镜、助听器等辅助工具一样,将秃鹫的视力、袋鼠的跳跃能力等制作成人体工学装备,提高人类的能力,改变人类身体的话?如果身体消失,脑部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储藏在电脑中的话?如果移植了自己体细胞的卵子在子宫中着床后,又生育了拥有一样遗传基因的孩子的话? 进化遗传学家威廉·奥斯汀·伯特提出了改变所有物种的遗传基因,利用自私的遗传基因的提议。自私的遗传基因可以打破50%被遗传的概率,强行引起遗传基因的变形。实际上为改变传播疟疾病毒的蚊子的种的遗传基因,还开发出拥有疟疾耐性的蚊子并将其投放。这种方式被称为基因驱动。基因组合与复制,从青蛙到猴子用了不过60年的时间。很多人预言,科学技术引起的基因改良的“后”人类时代就要到来。我们不知道在智人这一物种上将会被装载怎样的基因驱动。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手握这一惊人的力量应该做什么。麦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曾言,我们应该提出疑问,“我们应该为了什么将该技术适用于我们?我们真得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吗?” 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吗? 将人工智能以电脑软件的形式显现出来的技术被称为人工智能。该概念出现在1950年,由开发电脑的都灵提出。他在一篇涉及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论文里,提出如果人和机器能够进行难以区分对方是人是机器的对话的话,该机器就是可以自己进行思考的机器。像人脑可以通过神经元网络发生作用一样,人们构建了人工智能的神经网,形成了具备智能的体系,这一概念也扩展到学问的领域,当电脑性能快速进展后,人工智能也朝着游戏、搜索引擎、语音认知等方面发展开来。20世纪80年代,电脑利用庞大的数据进行自行学习的深度学习的概念出现,2016年,谷歌打造的阿尔法狗通过分析围棋数据,学习下围棋方法,在与人类围棋高手李世石大战,并取得胜利。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学术研究、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预计到2033年,现有的大约46%的工种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在不远的将来,电影中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那一天可能就会到来。 科学家机器人亚当可以亲自挑选实验,进行假说。还可以开动实验设备对假说进行验证,并写作论文。不过,目前它还算不上是机器人,还只能算是具备自动化设施的研究设施。 美国心理哲学家约翰·罗杰斯·希尔勒(John Rogers Searle)将人工智能分为两类。“弱人工智能”是在给与特定领域或目标的条件下,通过学习,得出合适的知识。“强人工智能”是像人一样拥有自我意识、进行思考,几乎能像人一样行动。无论是给人治病的瓦特,还是能够下围棋的阿尔法狗,都属于弱人工智能,智能手机或蓝牙音箱上都搭载着人工智能。英国开发了科学研究机器人亚当,可以自己设立假说,对其进行验证,然后发表论文。强人工智能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开发的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出现值得我们担心未来的强人工智能。 不过,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警告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一出现,人工智能就会制造出比自己更好的人工智能。因特网是可以同时多发的快速传递模因的工具,类似于储存巨大信息的原始水泡。在不远的将来,就像在原始水泡中出现 生命一样,在新智能通过由网络连接的大数据里,可能会合成新的模因。如果以模因形态出现的人工智能,拥有了自我意识的话,就可以自己发展、进化、守护自己。不过几年前,像人脑一样,由100亿个神经元和数十兆突触连接的系统组成的神经网电脑还只存在于想象中,而现在却已经扩展到应用人工神经网技术的翻译技术。专职从事翻译的人们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对于以提款机、音箱、智能手机等形态进入我们生活的人工智能来说,我们因为其便利性,而没有对其否定性的感情表现出恐惧。不过,打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类人机器人却不同,可以进行对话并能做出微笑的机器人,可能会诱发厌恶等否定情感。现阶段还没有被公开讨论的法律、伦理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始于整个社会上这种情感开始涌动的时候。只不过到那时,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等待人类的判断,却是未知数。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进化与适应” 像电影 《终结者》或《猩球崛起》一样,很多SF电影中都刻画了大部分人类消失、只有少数人生存在黑暗阴郁环境中的故事。电影中人类文明因为核战争、急速的气候变化或不明病毒等原因没落,仅存的人类的生活变得贫瘠。工厂遭到破坏,生产停滞,寻找能够御寒或抗暑的衣服都很难,也无法种地,没有粮食,没有打猎也无法获取肉类。即便有食材,也没有燃气和电力供给,也无法期待好吃的食物。身体不适也无药可吃,也无法获得医生的治疗,也没有享受看电视、玩游戏等娱乐的可能。在混沌的环境中撑过一天,都算是奇迹。 这样的逆乌托邦世界让我们审视我们现在享受的富裕与便利。(p.182)我们不是一个人生活,而是与无数人一起协作生存。这个时间,我们可能还吃着巴西进口来的橙子榨的果汁,使用着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用美国开发的软件写着文章。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产物都是由网络连接的地球的某地某个人流汗工作的产物。由此,地球村所有成员在巨大的系统内相互合作,维持生存,这不是只有人类才有的特权。是什么让地球协作系统圆满运转呢? 不过100年前,人类感受到了人们与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不一样。直到15世纪,人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得到神的恩惠,所以才与众不同,近代以后,人类开始思考只有人类才是拥有理性的有尊严的存在。不过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人类是特殊存在的想法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在进化论中,人类不再是受到神的恩惠而形成的特别存在,人类也是从太初时代的水泡中形成的生命体进化而来的动物。人类文明繁盛起来,自然界中的哪一种动植物都不能像人类一样生存,这样的逻辑并不能就很容易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甚至当时还有人捉弄达尔文,问他诸如他的祖父母中有谁是猴子等问题。不过,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们还是接受了进化论。此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科学合理的论据的支撑,后来又出现了新的发现,最终人类也出现在从生命之树延续出的树枝上。 我们也与动物一样,是适应环境进化而来的生命体,从此认识出发,人们已经承认人类的很多特性,共同存在于非人类的类人猿等其他灵长类中。大脑皮质发达,可以使用工具,也可以形成集体习得共同生活的方式。在集团内部,反复爆发战争、恢复和平,懂得集团内部暴力与道德的利他心理共存。尽管如此,我们现在所享受的高度文明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连遗传基因上与人不过只有百分之一差异的黑猩猩,与最古老的的人类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使人们不得不反复思考人类的独特性。我们种植农业,蓄养家畜。我们用纤维制作衣服,修建有暖气和能做饭的房子。人类可以修建整个村落公用的水道,修建道路,绘制地图。可以乘船跨越海洋,也可以运输某些特定地区生产的香料或资源。用写着数字和文字的纸张计算价格,约定俗成地进行交易。为了探求知识,全世界所有的专家们汇集一堂,促膝而谈。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情感理解对方的文化。研究宇宙的诞生,探索太阳系的各个角落,寻找地球之外的生命体,也探寻其他有智能的生命体发出的信号。最初那百分之一的细微差异,到底是怎样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1.《万物大历史》用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清晰串连宇宙、生命、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 如果6500万年前,陨石没有掉落在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体现在会进化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大爆炸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那么宇宙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 这套《万物大历史》就是在探讨这样的重大问题时诞生的,以在137亿年的时间线上展开的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为基础,整合了宇宙、生命、人类文明历史。这次的“生命篇”从“多样化的动植物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灵长类是人类的近亲”、“人类是谁”,一直讲到“人类是怎样进化的”。 2.这套书运用大历史思维,让庞杂的全科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思考方式才能成功,这也是这套大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教给孩子们建立起“过去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原动力”的大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对存在于宇宙、自然和文明中我们进行定位,并找到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答案。 3.知识硬核但好看好玩,弥补课堂空白,锻炼青少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在课堂之外为了满足好奇心,常会翻阅成人书籍,但对许多问题依旧渴望得到体系化的答案。这套《万物大历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走出学术,面向普通人群的好看、好玩的教养读物。本系列精选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育中的缺憾,是将“大历史”学派理念应用到青少年教育上的丛书。 对于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说,大历史是非常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可以洞察到宇宙物质的开放性、生命的多样性、相互关联性,也就是锻炼将从宇宙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串成一条线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宇宙、生命、文明和自身的洞察力。在给予青少年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告诉他们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 4.为青少年提供对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有助于价值观的建立 大历史系列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在于“态度的变化”,因为通过学习大历史,我们想要回答人人关心的“我们怎样生活得更好”的实际问题。 理解大历史的核心就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就是拥有开放性思想。这套书的目的也是给我们展示在宏观的构架中宇宙、地球、人类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持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及其展现出的相互关联性。所以在学习大历史时,比起知道细微的信息、陈旧观念,重要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并在全新的完整知识体系之上,对自身生活及人类本身拥有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