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犯错(相信孩子有变得更好的能力)
作者简介
杰西卡·莱西,毕业于北卡罗莱纳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美国知名教育家、作家、演说家,《纽约时报》“家长及教师会”专栏作家,《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佛蒙特州公共广播电台高级评论员。曾任职中学老师十几年,现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住在佛蒙特州。
内容简介
试错,是从失败到成功最小的代价 听到我是一个妈妈,又是一名中学老师,很多人都会说:“你一定很会教育孩子。”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儿子10 岁那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我儿子向来都只穿无带的鞋子。之前我认为是他喜欢,直到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搭扣鞋落在了同学家,而这天要上体育课,所以他只能穿另外一双需要系鞋带的备用鞋。但是,儿子怎么都不肯穿,他说宁愿穿着雨鞋被同学嘲笑,也不想系鞋带。 儿子为什么这么排斥系鞋带?我开始反思。 其实,小时候,他也尝试过系鞋带,但他反复系错的状态真的很让我抓狂,于是我一边直接帮他系上,一边疯狂抱怨,而这也让他近乎崩溃。从这以后,他再也不愿意穿有鞋带的鞋。偶尔出门要穿,都是我帮他系,否则他就会选择放弃和小朋友出门玩耍。在他心里,系鞋带是个大麻烦。而我的抱怨和后来无数次的帮忙,更是加深了他的这个认知:我天生就不会系鞋带! 系鞋带这件事已经彻底击垮了儿子要尝试的信心。虽然,系鞋带可能只是儿子人生当中的一件小事,他也可以一辈子不用学系鞋带,但孩子未来面对的其他事情要比系鞋带复杂得多,问题和困难可能是系鞋带的豪华升级版。如果系鞋带这么简单的事情他都没有信心去尝试,那将来如何保证他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更大的挑战呢? 于是,那天我提议:“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吧,可能会很有意思。”他疯狂摇头。我告诉他:“系错了也没关系的,妈妈不会指责你,只会鼓励你。如果妈妈有一句唠叨抱怨的话,你可以马上喊停。”他心里的障碍渐渐消失了。20 分钟后,他学会了系鞋带!那一刻,他脸上自豪的笑容让我明白了:孩子并不畏惧犯错,他们只是害怕父母不允许他们犯错。 不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在未来一点挫折都承担不起,这当然不是为人父母的初衷。相反,我们希望竭尽所能地带领孩子走向独立自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当我们不在身边的那一天,他们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但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产生了一种本能:要保护这个脆弱的小人儿不受任何伤害。当这种本能过于强大时,我们就忘记了去区分哪些失败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哪些挫折是他们可以驾驭的。 我曾给我的学生讲过《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故事。 皮普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从他离开家乡到回头救赎,他不断纠正错误并寻找各种可能,他穿过迷雾,躲过危险,捡拾成长的碎片,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狄更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度过童年还有另一条路,那是一条不断试错的路。 我们经常被那些名人故事所触动,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不仅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更因为它们是经历了无数次试错,从失败转向成功的典型案例。我们看到了试错的价值和精妙之处。不过前提是,读这些故事时,我们已经预料到未来的结局。 但是,孩子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穿越到未来,去看看孩子现在遭遇的失败在将来的某一天是不是真的转变为美好。所以,当孩子犯了错,遇到一点挫折时,我们的世界仿佛崩塌了。那时,我们最希望做的就是可以翻到书的结尾,确信一切都没事,让自己安心。 可悲的是,那是不可能的。在孩子人生故事的曲线上,我们无法看到泄露结局的预告,也不可能跳过令人不适的章节,直接跳到那个美好的结局。所以,为了让孩子成为一部杰作,家长必须要允许他们的瑕疵存在,让错误和试错积累的素材成为故事的基本原料。理查德·罗蒂曾说过,“伟大的著作从来都不是没有瑕疵的”。 我们要允许孩子试错,信任孩子,相信他们都有能力跨过那些曲折的情节。在“犯错—修正错误—成长”这样的循环中迂回前进,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结局。 正文 第一章内驱力:驱动孩子变得更好的力量 内驱力:驱动孩子变得更好的力量探索是人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驱力,因为每个 人对未知都充满好奇。假如我们不破坏这种内驱力,它永远都在。所以,如果说教育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 得“优”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兴趣 我认识一位妈妈很多年了,她的三个孩子都是我的学生,她常常和我沟通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有一天,她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玛丽安娜的成绩很好,但我发现,她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只有在我的监督下才会学,这是为什么呢?”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玛丽安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和父母安排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她并不会主动去学习其他知识,更不会去挑战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或其他事情。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失去了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玛丽安娜上学的第一天,父母就告诉她:你的未来是由成绩决定的,成绩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只有拿到第一名、考上大学,你的学习才是值得的。就这样,父母强行把玛丽安娜的学习动力和外在目的联系在了一起。让玛丽安娜误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分数,为了取悦父母。 不是说学习完全不可以有功利目的,而是说,它不能是唯一的目的。当玛丽安娜把对学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是否能得到外界的肯定上时,自然就忽略了学习中的探索、点滴进步,甚至失败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她怎么会真正喜欢学习呢?虽然拿到好成绩的那一刻也能产生喜悦,但毕竟是短暂的,而学习过程却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体验不到乐趣,就意味着她要用漫长的枯燥、乏味去博取那短暂的快乐,那对谁都是一种煎熬。 所以,过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和结果带来的外在功利价值,必然会毁掉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但是现在,不只是玛丽安娜的父母,许多家长、孩子甚至老师(包括我)都被这种观念裹挟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卷入了一场输不起的惨烈争优赛。“成功要趁早!”“抓紧每一分钟!”所有的家长都在暗暗较劲儿。孩子们不要说去森林探险了,就是走出“城市森林”都不容易。哪个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在别的孩子做作业时去玩,别的家长肯定对她嗤之以鼻:“瞧!这个妈妈的心可真大。”除了学习,父母们将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全部解决——“你们好好学习,别的事都不用管。” 玛丽安娜的妈妈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念叨着分数和成绩,而玛丽安娜又是一个如此渴望取悦父母的孩子,为此,她疯狂地学习,又如此痛恨学习。因为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看见”孩子,他们只在乎结果。玛丽安娜从来没有因勤奋、坚持受到过表扬, 也没有因攻克一道数学题受到夸奖,如果那道题的答案最后是错的,那么她的努力就会受到全盘否定。他们只关心结果,没有人在乎她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哪怕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律、坚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显然,玛丽安娜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因为妈妈还告诉玛丽安娜,有些超出你能力的事情你最好别碰,别轻易冒险,因为“少犯错,才能成功”。于是,每当玛丽安娜想要尝试什么事情时,妈妈的这些话就打掉了她刚刚伸出去的那双想要探索的手。而这,再一次摧毁了玛丽安娜对求知的热爱。 玛丽安娜的妈妈这样教育女儿,是因为她小时候也是这样成长的吗?并不是。在她的童年时期,她的妈妈从未向她灌输过类似的观念,妈妈允许她失败,允许她玩儿,允许她在探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但轮到她教育孩子了,她却忘了这些——忘了童年最弥足珍贵的是面对挑战的兴奋,是从失败中站起的骄傲,是凭着自己的力量摘取成功的自豪,是学习新事物时的心跳和喜悦。 因为我们都被这个时代裹挟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爱孩子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扭曲了。即使理智偶尔会恢复,但一看周围——评判孩子看成绩,评判父母看孩子的成绩,如果成绩不好,不仅孩子失败了,父母也很失败——于是那点理智立刻缴械投降了。 所以我很理解她,但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讲明真相,她很可能会抵触。就像我没有深刻反省之前,如果有人说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一定会矢口否认。但这是个分享的契机,我已经走出了迷雾,希望她也能面对教育的真相,帮助玛丽安娜重新燃起对学习的热爱,重拾敢于试错的勇气。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回首童年时,会感谢父母让她去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包括挫折,因为这使成年的他们更热爱学习,更明白如何面对人生的崎岖。 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走出迷雾,走出成绩,比较编织的焦虑之网,转而关注更美好的画面——孩子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也更容易做到积极主动、自律坚持、热爱投入,而好成绩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1.父母渴望看到的所有优秀品质,都来源于一句话:孩子,错了也没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J. K.罗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名人小时候也曾犯过错!而且还不少! 2.《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主编精选。 3.80+个科学策略与技能,50+个详实生动的案例,从课堂到校外,从学习到交友,从幼年到青春期到成年,手把手教家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学习观,推动孩子自我改变,助力孩子成为优秀的终身自主学习者,以应对焦虑的当下和多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