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第1卷1840-1911)(精)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第1卷1840-1911)(精)
作者: 编者:王思明|总主编:宋洪远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19.30
折扣购买: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第1卷1840-1911)(精)
ISBN: 9787302513421

作者简介

王思明,1961年出生,湖南人。农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第二节 人地矛盾加剧对农业生产的挑战 第三节 门户开放与农村自然经济的变化 第四节 传统农业制度与技术对近代农村 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及 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及面临的挑战 传统农业平稳地发展了几千年,在不断发展中前行、 总结,形成了精耕细作 的农业体系,多种经营的农业模式,构成了以农业为 主体层次分明的社会。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农业文化,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 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农业文化、 农村文化、农民文化,还包含了城市文化和不同阶层 的文化,其核心是紧紧围绕 农业存在的。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期,农业作为提供生活和生产 资料的产业,是备受皇权 社会推崇的,人民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保证更 多的人食可果腹、衣可蔽体。 早期的农业形成基于黄河、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纬 度,造就了河岸文明及沿河发 展的密集型农业。①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性社会网络 ,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不断扩 展到周围区域。 在传统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其主要方式 是自给自足。农业和手工业 相辅相成,农业主要是耕种,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保 证了家庭的衣食需求。马克思曾 说:“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 阔基础。”《管子·轻重甲》篇曰: “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 ”“男耕女织”是传统社会生产,尤 其是传统社会后期的基本经济形式。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之根本。“社稷 ”中的“社”是指土地,而“稷” 则是指五谷之首——粟。古代以农为本,与农业联系 紧密的祭祀社稷活动很受重视。 ①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21~24页,北 京,新星出版社,2006。 土地和粮食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关键,解决不好土地和 粮食的问题,江山社稷就可能要 拱手让人。 本书分晚清至民国(1840―1911年)、民国至新中国成立(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农村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农村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四个分册,全景式展现了传统农业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演进更迭、发展变化,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漫长画卷,揭示了近代化、现代化对中国农村变迁的影响,展现了制度变迁对农村变迁的巨大作用,对未来我国农村制度变迁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