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蒋永福随笔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730/23/20230730234031186.jpg)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4.58
折扣购买: 读书与人生——蒋永福随笔集
ISBN: 9787576706604
论知识与思想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帕斯卡尔说“人因为思想 而伟大”。这两句话至今被 人们广泛传颂。这说明,知 识和思想,都是人所竭力追 求的东西。 知识与思想是有区别的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思 想,但有思想必然有知识。 名词意义上的知识,一般指 对事物属性的概念性认知, 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名词意义上的思想,是指对 所输入的信息加以整理、分 析、判断之后所形成的系统 且成熟的认知,是可以用来 指导人的行为的观念,不仅 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而且还能回答“为什么”“如 何做”的问题。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知 识与思想也是有区别的,如 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影 响深广”,但没有说“孔子的 知识影响深广”的。再如, 我们说A这个人“有知识”,B 这个人“有思想”,其评价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偏重 于指有专业知识的人,后者 偏重于指有智慧、有能力的 人。还有,当我们说某人“ 有主见”“有头脑”时,一般 是在此人“有思想”意义上而 言的。 相对而言,知识更具客 观实在性,思想更具主观能 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有知识 的人不一定都是上过学、有 学历有学位的人,没上过学 、无学历无学位的人也可以 有知识,只不过他们所掌握 的知识大多不是通过学校学 习得来而已。同理,有思想 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上过学 、有学历有学位的人,没上 过学、无学历无学位的人也 可以有思想,只不过他们所 掌握的思想大多不是通过学 校学习得来而已。在这方面 ,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就是 毛泽东。毛泽东虽上过学但 没上过大学,未曾取得高学 历高学位,更没有留学国外 的经历,然而我们谁能说毛 泽东无知识、无思想?反过 来,人们都承认,毛泽东具 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 。 众所周知,我们自打背 着书包上学开始,一旦被人 问到“上学干什么”,我们会 斩钉截铁地回答“为了学知 识”。即使是成年人遇到“上 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问题 时,也往往如此回答。但是 ,很少有哪个小孩或大人回 答“上学为了学思想”。长此 以往,在人们的意识中,形 成了“学知识”是为学的唯一 目的的误识,而“学思想”则 在人们的脑海中被遮蔽了。 记得我上小学的第一天 ,就看到在学校最显眼的墙 壁上写着“知识就是力量”的 标语。此后上初中、上高中 、上大学,都能在最显眼的 地方看到“知识就是力量”的 标语。然而,无论在哪个学 校,都没有见到“思想就是 力量”或“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的标语。这是为什么?难 道思想不重要因而不必写成 标语?或者说思想不比知识 重要?在我看来,这是值得 我们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值 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 对未成年人而言,上学 为了学知识,或者说为学的 目的是为了学知识,这样的 定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一个人读到中学、读到大学 、读到研究生,仍然把为学 的目的只是限定于学知识, 就有很大问题了。 试举一例。我们曾听到 某某大学叫某某的博士研究 生,不知何因跳楼自杀了。 当然也有知道原因的,因为 这个轻生者留下了所谓的遗 嘱,遗嘱所言无非是自己在 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了什么 什么烦恼事,痛不欲生,因 而决定以死了却这桩烦恼。 呜呼,对此我要发出如下几 问: 这种轻生是给谁看的? 是给父母看,给子女看(如 果有的话),给爱人看(如 果有的话),还是给学校看 ,给导师看,给同学看? 一个人的生命是纯粹属 于个人的吗?生命可以是想 延续就延续,想结束就结束 的吗?当一个人有了轻生的 念头时,难道不应该考虑其 他相关人的感受吗? 这种轻生念头及其实施 ,其原因是这个人缺乏知识 吗?一个人读到博士研究生 ,我们还能认定他缺乏知识 吗?那么,这种轻生念头及 其实施,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 一个有知识的人,如此 轻视自己的生命,说明有知 识的人不一定有正确的生命 观。遇到烦心事就想结束自 己的生命,这样的人其实是 自私的人——视生命为纯粹 的私有物,想抛弃就抛弃, 不顾他人的感受,没有感恩 之心。 诗人北岛说“卑鄙是卑鄙 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 的墓志铭”。我不是诗人, 所以说不出这样高深寓意的 名句,但我仍然想说:轻生 是轻生者的自私症,感恩是 感恩者的答谢状。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