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与世界
作者简介
男,汉族,1984年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长篇小说《校园检讨书》《一路嚎叫》《我考》《生生不息》《猎云记》等作品,其中《生生不息》获内蒙古**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区第十届文学创作“索伦嘎”奖。
内容简介
一 罕台川 响沙湾 1 骑上那棕色的骆驼哟 翻越那走不尽的大漠荒山 绿*环绕的库布其沙漠清泉哟 檀香般长在牧人心中又远在天边 这是海市蜃楼吗?这是幻影吗?在库布其沙漠里,在 鄂尔多斯高原上,每当人们酒酣耳热时,眯缝着眼睛无休 止地唱起这支沙漠儿女憧憬的古歌时,我就随着人们的歌 声走进那天青青、水蓝蓝、杂花飞树、绿*铺地的梦幻般 的美妙仙境里。这是库布其儿女心中苦苦向往的一个梦, 不知传唱了多少年。是百年还是千年?一定是很久很久了 。一代一代的库布其儿女,就是听着唱着这支古歌长大的 。 经久不息的歌声告诉我,这里就是我们生长的土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刚刚 睁开望世界的眼睛.眼前就漂浮着细细的沙尘,灰蒙蒙的 ,就好像我的世界上空总是悬着一盆黄土,飘忽不定,没 完没了地扬尘飘沙。牙牙学语时,我就跟在玩伴的身后, 在风沙中胡乱喊叫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黑不 隆冬锵,脑瓜碰个血窟窿。”人们躬身奔突在揪扯不断的 风沙中,疾风卷起的沙粒打得人只得闭上眼睛摸黑走,还 有的倒着走,不时有帽子、头巾之类的物件在地上滚,在 天上飘,人们追赶着,跳跃着,路人不时发出惊叫。 那时,一条带着妈妈浓郁发香的白纱巾,总是严严实 实地裹在我的头上,遮挡着细细的沙尘。就是这样,鼻子 眼儿里总是干干地结着痒痒的土痂,眼睫毛上挂着蒙蒙的 尘屑,嘴巴里还发出一声声让妈妈揪心的咳嗽。就连睡觉 时,这条白纱巾总是平铺在我的脸上,遮挡那无处不在的 沙尘。那时我很调皮,有意把纱巾紧紧地吸在脸上,又狠 狠地吐出,一吸一鼓的,还问妈妈:“我像不像一条鱼? ”我那时感觉,那条白纱巾就像鱼儿的鱼鳃一样,就像长 在自己的脸上一张一合的。进屋前先拍土,妈妈的两只手 在自己和我的身上荡起袅袅的黄尘,然后不停地擦拭,然 而家里的家具上总是铺着一层细土。 父亲也擦,只是擦书桌和书籍,还一面念叨:“在沙 漠面前,人们总是做着无用功。” 我问父亲:“沙漠在天上吗?” 父亲有些茫然地说:“天上?” 我又问:“住在沙漠上的是太空人吗?” 爱奇思怪想的娃娃不大让人待见,父亲看了看我,眼 中透着一股莫名。妈妈抱住了我,说:“儿子,长大了好 好学习,进北京、上纽约,离这鬼沙漠越远越好,八辈子 都不见。”父亲告诉我,我们生活的东胜是伊克昭盟(今 鄂尔多斯市)的盟府所在地,现在被南边的毛乌素沙漠和 北面的库布其沙漠夹在中间。沙漠没有在天上,就在我们 身边。在沙漠中生活的人,和我们一样,不是什么外星人 ,而是勤劳勇敢、忠诚善良的鄂尔多斯人。而且还特别强 调,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沙漠里,是沙漠的守望者! 我似懂非懂地看着父亲,问:“守望什么呢?” 《库布其与世界》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以世界荒漠化治理的标杆——库布其模式为切入点,用文学的眼光来审视及探索该标杆建立的前世今生。 该书展现了荒漠化治理“库布其模式”的世界新高度,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很好的阐释。 这是一座饱含智慧与热望的沙漠绿洲,一部歌颂森林与*原的自然史诗,一曲赞美奋斗与坚韧的人类颂歌,一个象征家园和未来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