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昆虫记(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作者: (法国)让-亨利·法布尔|译者:刘莹莹//王琪|校注:陈伟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80
折扣购买: 昆虫记(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ISBN: 978754476448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蝉出地洞 除非弟子比老师的知识更渊博,否则在雷奥米尔 ①之后再来讲蝉的故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那位故事 高手是在我生活的地区收集他的研究素材的,他观察 的都是标本,由马车运去,浸泡在三六烧酒②里。而 我则恰恰相反,我就和蝉生活在一起。七月来临,它 们成了我花园的主人,甚至一直来到我家的门前。于 是我的隐庐有了两个主人。在屋内,我是主人;在屋 外,它们是主人,至高无上、气焰嚣张、吵吵嚷嚷。 这么近的邻里关系,这么频繁的往来接触,使我有机 会观察到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雷奥米尔是根本想不到 的。 将近夏至的时候,第一批蝉出现了。在一些阳光 暴晒、人来人往、被踩得很结实的小径地面上,出现 了一个个手指般粗的小圆孔。那是地洞的出口,蝉的 幼虫就是通过它从地下爬上地面、完成蜕变的。除了 有庄稼生长的地方外,这些孔几乎到处可见。它们通 常位于最热最干的地方,特别是在路边。蝉的幼虫有 非常锐利的工具,可以按需要穿透泥沙和干土,它尤 其喜欢从最坚硬的地方钻出地面。 花园里有一条小径,一堵朝南的墙把阳光反射过 来,使那里酷热无比,就像小塞内加尔一样;小径上 就布满了这样的洞口。六月的最后几天,我开始勘探 那些被废弃不久的深井。地面很硬,我不得不用镐挖 。 洞口是圆的,直径差不多两厘米半。洞的周围没 有一点杂物,也没有被推出来的小土丘。很明显:蝉 永远不会像另外一位挖掘高手屎壳郎那样,在洞口放 一堆土。它俩的工作程序不同,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差 异。屎壳郎是从地面挖到地下,它一开始挖的是洞口 ,因此它可以回到地面,把挖出的泥土堆那里。而蝉 的幼虫则恰恰相反,它是从地下往地面挖,最后才打 开出口;只有到工作的最后一刻,洞口才能使用,此 前是无法通过它把泥土堆放到外面的。屎壳郎是进洞 ,因此它在家门前堆一堆土;蝉是出洞,不可能把土 堆到门前,因为这门还没有造好。 蝉的地洞深约四十厘米,呈圆柱形,根据土质不 同而略有弯曲,但基本上是垂直的,这样最节省路程 。整条地洞畅通无阻。我们试图寻找挖掘工程所产生 的泥土,但这是徒劳: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一点土堆。 洞底是个死胡同,形成一个略微宽敞的小穴,四壁平 坦,没有一点迹象表明它和从地洞延伸出去的坑道连 通。 从地洞的深度和直径来看,挖出的土方应该有两 百立方厘米左右。这些土方都到哪里去了呢?另外, 地洞和小穴是在干燥易碎的泥土中挖成的,如果在施 工过程中除了打洞没有任何其他工序,那么它们的墙 壁应该满是粉尘,极易坍塌。可事实恰恰相反,我发 现洞壁被粉刷过了,上面涂了一层黏稠的泥浆,这使 我很惊讶。当然,洞壁还谈不上非常光滑,还差得很 远,但至少在这涂层的掩盖下,它不再显得粗糙;而 且,原本极易坍塌的泥土受到黏稠泥浆的浸渍,被牢 牢地固定在了原地。 蝉的幼虫在这地道里来来去去,上到靠近地面的 地方,再下到地底的住所;它那带爪的腿却没有引起 塌方、堵塞通道,使它上不能、下不得。矿工用支架 和横梁支撑矿井的四壁,地下铁路的建设者用砖石砌 层支撑地下隧道,蝉的幼虫是位聪明的工程师,它毫 不逊色,给地洞涂上泥浆,使它在反复使用之后仍然 保持通畅。 如果蝉的幼虫在爬上地面、准备攀到附近的树枝 上完成蜕变的时候,被我正巧撞见,那它会立刻谨慎 地退回去,重新下到洞底,毫无任何困难。这证明, 即使地洞即将被永久废弃,也仍然没有杂物堵塞。 那条通往地面的通道,并不是蝉的幼虫因为急于 见到阳光,而在仓促间随意完成的;它是一座名副其 实的城堡,是幼虫长期居住的场所。这一点,只要看 一下那粉刷过的洞壁,你就清楚了。如果仅仅是一个 一经开挖就马上抛弃的简单出口,就没有必要这样仔 细。显然,它像是一个气象站,在那里蝉可以了解外 面的天气情况。蝉的幼虫在地面下一胳膊多深的地方 ,尽管它已经成熟,可以出洞,却无法判断地面上的 气候条件是否合适。地底的温度变化过于缓慢,不可 能准确指出地面上的气候变化,而作为生命中最重要 的行为,蝉在蜕变时需要阳光,因此它必须知道地面 的天气情况。 所以,在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的时间里,它 耐心地挖掘清扫,加固垂直通道;但它在地面上却留 了一层一指来深的土层,以便把自己和外界隔开。在 地下,它精心修筑了一个比其他部分更加细致的小窝 。那里就是它的避难所、等候室,只要得到的消息建 议它推迟乔迁,它就在那里休息。一旦预感到好天气 来临,它就爬到高处,隔着那层薄土聆听外面的情况 ,了解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如果情况不理想,有刮风、下雨的危险,就会对 蜕壳的纤弱幼虫造成严重而致命的威胁,这时幼虫会 谨慎地回到洞底,继续等待。相反,如果天气条件有 利,它就会用爪子打穿那层泥土,走出地洞。 所有迹象似乎都在表明:蝉的地洞是一问等候室 、一个气象站,幼虫长期居住在那里,时而爬到地面 附近了解外面的天气,时而又、回到洞底躲藏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洞底要有一个供休息的小穴,洞壁要涂 上固定涂层,以防止幼虫的频繁上下造成塌方。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那些挖出来的土完全消失了 。挖一个地洞平均要产生二百立方厘米的土,这些土 到哪里去了呢?无论是洞里还是洞外,都没有见到这 些土。其次,在这泥土干燥如灰的地洞里,幼虫又是 从哪儿弄来泥浆涂在洞壁上的呢?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