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克斯的帝国博物学(精)/博物学文化

班克斯的帝国博物学(精)/博物学文化
作者: 李猛
出版社: 上海交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0
折扣购买: 班克斯的帝国博物学(精)/博物学文化
ISBN: 9787313171801

作者简介

李猛,厦门大学马克斯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科学史、博物学文化。

内容简介

1 帝国博物学“科学”地位的确立 博物学在西方学术界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许多科学门 类一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既是自然哲 学传统的奠基者,也是早期希腊博物学的集大成者。亚里 士多德留存下来的著作中,“《动物志》是典型的博物学 著作,其余的动物学著作如《动物的器官》《动物的运动 》等则既有自然哲学(探寻原理)的成分,也有博物学(搜集 现象)的成分。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塞奥弗拉斯特继承了博物 学传统,在植物学领域颇有建树。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 方博物学传统信奉‘存在之链’(Chain of Being)的观念 ,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是一个巨大链条上的一环,此 链条体现了等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历来博物学家的使命 就在于把新事物放置在存在之链合适的位置上”(吴国盛, 2009.08.25)。因此,与*加重视数学、强调理念世界的 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似乎*加重视对生活的感知和经 验知识的积累。 老普林尼((hitlS Plinius Secun&ls)的《博物志》 (Naturalis Historia)是古罗马时期博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英文中Natural}]istory这个词组就来自这本著作。普 林尼为后人提供了百科全书的写作模式。之后,经过中世 纪到文艺复兴,博物学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过。博物学在各 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边界虽然模糊,但依旧可以 按照时间和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几个阶段:“**阶 段是*创期,以亚里士多德和老普林尼为代表。第二阶段 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准备期。第三阶段是林奈和布丰 (Georges-Louis Leclerc:de Buffon)的奠基期。第四 阶段是直到19世纪末的全盛期。第五阶段是20世纪中叶以 来的衰落期。”(刘华杰,2010:66—67)而班克斯大约处 于三四阶段之间,他早期习得林奈分类体系,之后收集到 大量标本,大大填充了林奈系统。*为重要的是,他所开 创的博物学家随船探险传统,直接惠及了伟大的进化论博 物学家达尔文。 与西方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相比,博物学与人类的“生 活世界”距离*近。因为博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生活经验, 来自与生活环境的直接交往,历经时间检验,成为当地* 有效、*可靠的地方性知识。英国有发展博物学的肥沃土 壤,也有着伟大的博物学传统。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在《 新大西岛》中积极鼓吹他的帝国事业:“我们这个机构(指 所罗门宫)的目的是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 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 培根,1979:28)对他来说,博物学研究是征服自然界的有 力工具。这位近代科学实用化的倡导者,深刻地影响了后 来英国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皇家学会的发展模式。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经验主义、自然神学和启蒙运动 的发展,为博物学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奈体系的传入 ,使博物学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兴盛起来,博物学在实 用层面也逐渐得到**的承认和资助,成为**活动的一 部分。尤其是在农业改革和航海探险事业上,帝国博物学 有了发挥作用的*大舞台。 1.1 18、19世纪英国博物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