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修订本)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修订本)
作者: 徐伟新//刘德福|责编:卢馨尧
出版社: 中央党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修订本)
ISBN: 97875035757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盛世辉煌 “康乾盛世”时期,中华 民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有史 以来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 ,我们国家的农业、手工业 、对外贸易、科学工程、城 市发展等,都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 进水平。 一清代农业 (一)清代农业生产的 发展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 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遭 到破坏,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明万历八年(1580年) 全国耕地面积为7亿亩,清 顺治十八年(1661年), 耕地面积恢复到5.5亿亩, 康雍乾时期,耕地面积逐年 扩大。据《大清会典》《户 部则例》等资料统计,康熙 二十四年(1685年)耕地 面积恢复到6亿亩,雍正二 年(1724年)耕地面积恢 复到7.2亿亩,超过了万历 八年的水平,乾隆末年 (1795年)达到7.8亿亩。 农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耕地 面积的扩大,还表现在农业 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作物的 引进。清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同前代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 进步,但农业生产技术却有 了明显的提高。双季稻在长 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推广大 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唐 代以来江南一年两收制主要 是水稻与小麦的双季生产, 水稻亩产在肥田沃土地带约 为四石五斗,小麦亩产为五 斗至一石。双季稻取代小麦 ,肥田沃土地带亩产总计可 达六石五斗左右,亩产量提 高18%~20%。同时,高 产作物水稻向北方推广。明 万历年间京津地区曾试种水 稻,收效不大。康熙年间, 水稻在京西玉泉山一带、天 津府宝坻县、丰润县一带试 植成功,为水稻在北方的大 面积推广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雍正五年(1727年), 天津地区的水稻获得大丰收 ,从根本上改变了京津一带 粮食品种结构。一些新作物 的引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 起到了重要作用。番薯是明 末从南洋引进到福建的新作 物品种,具有耐旱、高产、 生产周期短、适合贫瘠土地 生长的特点。清代番薯在全 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贫瘠 地区粮食单产起到重要作用 。在推广番薯的同时,玉米 的引进也获得成功并得到推 广。玉米的特点是耐寒、高 产、适合薄田生长,清代玉 米在长城以北推广,使北方 高寒地区有了耐寒高产作物 ,对于塞北土地开发和移民 的涌入创造了物质条件。由 于玉米的引进,南方山区也 有了可供山区耕作的高产作 物,促进了山区农业经济的 开发。 除粮食作物之外,桑、 棉、麻、茶、靛、蔗、烟七 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发展 。其中桑、棉、麻三类作物 是农本经济的重要内容,历 来受到统治者的扶植。明初 朱元璋规划的农家经济模式 是,每一农户种田若干,种 桑、棉、麻若干,形成以家 庭为单位各类基本生活资料 无所不产的模式。他提倡的 种植桑、棉、麻不过是加强 农家的经济自给性。清代桑 、棉、麻的生产则出现了高 度商品化的特点。江南地区 的桑蚕举世闻名,形成以杭 州、嘉兴、湖州为中心的包 括苏州、常州、松江、镇江 、江宁各府在内的江南八府 桑蚕饲养区。广东珠江三角 洲地区形成桑蚕鱼塘的立体 经营模式,桑蚕业的发展引 人注目。此外,在北方和西 南地区柞蚕饲养成功,特别 是贵州北部地区的柞蚕业与 四川盆地的桑蚕业互相促进 ,形成西南地区的蚕丝业中 心。棉花的种植更是遍布黄 河上下、大江两岸、湖湘闽 广,形成了以松江府为中心 的东南产棉区,直隶、山东 、河南的北方产棉区,湖北 、湖南、江西中南部产棉区 ,闽广的南方产棉区。麻的 主要品种是苎麻,作为生产 原料的苎麻深受市场欢迎。 集中产地分布在湖南、江西 、粤北、闽西一带山区丘陵 地带。茶、靛、蔗、烟四大 作物从其兴起之日就具有浓 厚商品特点。清代取消茶的 专卖,茶叶种植和采集迅速 发展,最重要的产区是福建 武夷山,浙江、苏南、豫南 、安徽、四川、湖北、湖南 、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都有名品出产,产量亦不少 。靛蓝用为染料是随着棉布 商品化而广泛出现的商品。 从直隶(今河北)到两广, 从江浙到川贵,可以说无地 不有,而集中的产区则在靠 近棉布产区的苏南、浙东、 闽北、赣东北一带,有些地 方出现连片的靛草种植。收 获之后,稍事加工成靛,即 变成远销的商品。甘蔗作为 制糖原料分布在四川、广东 、广西、福建、湖南、江西 、浙江、台湾一带,而以四 川、广东、台湾为集中产区 。烟草是明代引进、清代推 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 大面积种植始于福建,闽西 的永定是最早的烟草种植基 地,其后向湖南、江西发展 ,湖南的衡阳、江西的玉山 都是重要产烟区。乾隆年间 更推广到全国,北起黑龙江 ,南至钦州湾,东起江浙沿 海,西至云贵川陇,许多农 民甚至弃五谷而种烟草,改 良田为烟地。 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