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之梦/荣格精选集

炼金术之梦/荣格精选集
作者: (瑞士)C.G.荣格|总主编:申荷永|译者:杨韶刚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4.50
折扣购买: 炼金术之梦/荣格精选集
ISBN: 9787544779852

作者简介

C.G.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他所提出的自性化、共时性、原型、集体无意识、情结、外倾与内倾等概念,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导读 一、 材 料 在梦中出现的自性化过程的象征是一些具有原型性质的意象,它们描述的是这个核心化的过程或一个新人格核心的产生过程。关于这个过程的概括性观点或许可以从我的论文“自我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中找到。由于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某些理由,我把这个核心称为“自性”(self),可以把它称为精神或心理的整体。这个自性不仅是中心,而且是包含意识和无意识在内的全部内容;就像自我是意识心灵的核心一样,自性是这种整体性的核心。 我们现在考虑的这些象征与自性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和转换无关,而是与它在进入意识时直接和唯一提到的这个新核心的意象有关。这些意象属于一个确定的范畴,我称之为曼荼罗象征作用。在与卫礼贤(原名:Richard Wilhelm)合作出版的《太乙金华宗旨》中,我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这种象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想在你们面前按年代顺序把一系列诸如此类的个体象征呈现出来。这份材料由一个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年轻人提供的一千多个梦和幻象组成。出于本研究之目的,我对前四百个左右的梦和幻象进行了研究,时间跨度长达近十个月。为了避免任何个人的影响,我让我的一位学生,一个女博士,当时她还是一个初学者,来负责观察这个过程。她的观察持续了五个月。然后梦者又独自观察了三个月。除了在观察开始之前,我曾和他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面谈之外,在前八个月的时间里我一次也没有再见过这位梦者。所以,那三百五十五个梦(或幻象)都是在和我没有任何个人联系的情况下体验到的。只有最后的四十五个梦是在我的观察下产生的。当时也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解释,这是因为梦者受过卓越的科学训练且具备良好的能力,他不需要任何帮助。因此,这些条件对于我们进行毫无偏见的观察和记录是很理想的。 因此,为了说明曼荼罗象征作用最初是怎样出现的,以及其后又是怎样深深地保留在其余梦材料之中的,我首先将呈现前二十二个梦的一些节选。然后我将按时间顺序挑选出一些专门涉及曼荼罗的梦。 除了有少数例外,所有的梦都被缩短了,要么把包含主要思想的那一部分抽取出来,要么把全部文本凝缩成基本成分。这种简化运作不仅缩短了其长度,而且排除了个人的暗示和复杂化,这些暗示和复杂化对审慎的理想判断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这种多少令人怀疑的干扰,根据我的知识和顾虑,我已经避免了对意义的任何人为的歪曲。同样的考虑也必须应用于我自己的解释,以便使梦中的某些片段看上去像是被忽略了。如果我没有做出这种牺牲,如果我把材料绝对完整地保留下来,我就不会发表这一系列材料了,在我看来,这一系列材料在理智上、清晰度上和持续性上是很难被超越的。因此,这使我很高兴在此时此地,向那位为科学提供了服务的“作者”表达我真诚的感激之情。 二、 方 法 在我的作品和演讲中,我始终坚持认为,当我们开始分析和解释客观的精神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始分析和解释“无意识”时,我们必须放弃所有的先入之见。我们还没有一种普遍的梦理论,使我们能够泰然自若地使用演绎的方法,我们更没有一种使我们能够从中做出推理的普遍的意识理论。对于主观精神或意识心灵的外部表现,只能进行最低限度的推测,没有任何理论证据能够毫无疑问地证明,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因果联系。相反,我们不得不在意识心灵的复杂行为和反应中凭借高度的武断和“机遇”来进行推测。同样,既没有任何实证的理由,也没有理论的理由来假定,同样的情况不适用于无意识的外部表现。后者就像前者一样具有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任意性,因此,也必然可以使用同样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进行意识表述的情况下,我们所处的地位很幸运,人们会把内容直接讲给我们听或呈现给我们看,其目的我们能够识别出来;但是,在“无意识的”外部表现中,在我们所使用的这个词的意义上说,并没有直接而又适当的语言可用—只有一种心理现象,它和意识内容只存在着最松散的联系。如果意识心灵的表达是不可理解的,我们必然会询问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客观的精神是与意识心灵不相容的东西,它通过意识心灵来表现自己。因此,我们被迫采用我们在解释一个片段的文本或包含着不认识的单词的文本时所用的方法:我们考察一下上下文。当我们把有这个单词出现的那一段话进行前后比对时,就能明白那个不认识的单词的意思。包含着梦内容的心理脉络就存在于梦自然而然地植根于其中的联想网络之中。从理论上讲,我们绝不可能事先就对这个网络有任何了解,但在实践中,如果有足够丰富的经验,有时是可以做到的。即便如此,进行仔细的分析也不要过多地依赖技术规则;欺骗和暗示的危险简直太大了。在最初对孤立的梦进行的分析中,这种事先的认识和以实际期待或普遍概率为基础而做出的假设,可能确实是错误的。因此,一条绝对的规则应该这样假设:每一个梦和梦的每一部分从一开始是未知的,只有在仔细考虑了各种脉络关系之后才能尝试进行解释。然后,我们才能把由此而发现的意义应用到梦的文本本身,看一看这样是否会得出一个解答,或者是否会有令人满意的意义出现。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能预期,这种意义将和我们的任何主观期待相一致;因为梦所讲述的事情和我们期待的东西之间很可能存在令人吃惊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确实经常出现。实际上,如果我们在梦中发现的意思恰好和我们的期待相一致,这是很令人怀疑的;因为一般地说,无意识的立场是和意识互补的,或者是对意识的补偿,因此与意识有着不可预期的“差异”。我并不否认存在平行的梦,意即,其意义与意识态度相一致或者支持意识态度的梦,但至少根据我的经验,这些梦是很罕见的。 现在,我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似乎与这条释梦的基本原则直接相反,看起来对梦的解释丝毫没有考虑到脉络关系。而且事实上我也根本就没有考虑脉络关系,因为在这个系列中的梦(如上所述)并不是在我的观察下梦到的。如果我坚持这样做,就仿佛这是我自己做的梦,那么我就必须要提供相关的脉络关系。 如果把这个程序应用到我个人并不认识的某个人做的孤立的梦中,那么运用这种程序在技术上可就确实是个严重错误了。但在这里我们应对的并不是孤立的梦;它们形成的是一个连贯的系列,在这个过程中,其意义会或多或少地自动展现出来。这个系列就是梦者自己提供的脉络。仿佛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文本,而是许多文本,从各个角度对这些未知的术语加以阐明,这样对全部文本的阅读就可以解释每一单个的梦中那些令人费解的片段了。另外,在第三章,我们关注的是我们早已从其他来源就已经获悉的一个确定的原型,这个原型可以对解释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对每一片段的解释必然主要是依靠推测,但这整个系列的梦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线索,可以使我们更正在前面片段中可能会犯的任何错误。 不言而喻,虽然梦者是在我的学生的观察之下,但他对这些解释一无所知,因此对任何人的意见都不会有任何偏见。再者,我基于广泛的经验而坚持这种看法,即偏见的可能性和危险被人们夸大了。经验表明,客观的心理在最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它就不可能发挥其最具特点的功能:对意识心灵进行补偿。意识心灵可以使自己像鹦鹉学舌一样接受训练,但无意识不能—这就是为什么圣奥古斯丁感谢上帝没有让他为自己的梦负责。无意识是一个心理事实;对无意识进行训练的任何努力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成功,而对意识造成了伤害。这不是主观的任意控制所能达到的,在本性和秘密既不可能得到改进也不可能受到破坏的领域中,我们能够倾听,却不能干涉。 …… 《炼金术之梦》的梦者,是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他被誉为“科学家良知”。其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便曾是荣格的“病人”。泡利与荣格的相遇,不仅促成了一次重要的心理学实验,其本身更是一个关于心灵的传奇故事。 本套丛书不仅请了专业的荣格学者进行翻译,同时还有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申荷永教授专门写作的导读,引领读者们进入荣格关于梦之解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