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互联网:新轴心时代的认知重启
作者简介
段永朝,苇*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硕士生导师,也是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还曾任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计算机用户》《软件世界》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央视《互联网时代》大型纪录片学术顾问。 主要著作:《互联网思想十讲:北大讲义》、《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与姜奇平合著)、《互联网:碎片化生存》。
内容简介
自序 从1969 年阿帕网**次联网成功,到2019 年,恰好是互联网诞生50 周年。50 年中,其实只有一半的时间,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所以对普通人而言,互联网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5 年。 就是这短短的25 年,互联网已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自然人口的一半。互联网催生了新的商业文明,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组织生态,极大地改造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一句话,人们已经须臾不可无网,须臾不可离网。以至于,有人将Wi-Fi 添加在马斯洛人类需求三角形的*底层,作为比吃喝拉撒*基本的生存需求。 这虽然是调侃,但凸显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互联网已经深深嵌入人的生活、工作的*常百态,嵌入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当中了。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复杂无比的时代。 未来学家们说,再过30 年,人造生命将会出现,人与智能机器人将会实现人机合体。生物医药学家预言,未来10 到20 年内,人类将***克癌症、糖尿病等顽疾,甚至人的预期寿命将超过120 岁。制造出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说,30 年后人类将可以移民火星。 这些大胆的预言,听上去好像还比较遥远,人们还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只要回过头来,看一下20 年前的1999 年,或者30 年前的19** 年,你立刻就会有一种时光飞驰、*月如梭的感觉。 20 年前还没有智能手机,甚至手机的普及率都很低;30 年前互联网尚未进入商业领域,展开大规模应用,那时候还没有“网民”这个“新物种”。**的网络用户估计不超过100 万,而中国的网络用户可以认为是零。 二三十年后,互联网、智能科技、生物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常生活、商业形态、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回味,这个巨变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对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这部文集,汇编了笔者过去4 年间,在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开课或讲座的内容,以及为一些知名学者著作的中文译本所撰写的**序。这些课程、讲座和文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认知重启”。 互联网带来的心智结构的重塑,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类石器时代以来数十万年演化史中,**重要的一次新的觉醒。这次新觉醒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注定会在未来数十年、几代人的尺度内,见证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机器人可能成为人类的一员,*大多数人们**所熟悉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城市的样貌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的体内会植入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我们与机器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这些巨大的变革,一定会冲击到我们的情感、伦理、道德,以至于这个世界的秩序,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智、感知和行为。 互联网、智能科技,让我们尽享技术带来的便捷和效率,世界已然成为一个真实的地球村;不过,飞速变化的世界和光怪陆离的技术发明,也让人不由得焦虑万分,气喘吁吁。碎片化在切割人们的时间、注意力、生活空间的同时,似乎还在碾压着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光泽。 当我们问“未来会怎样”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真正想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 很多人对*新月异的技术感到焦虑,不是因为它很能干——力气大、跑得快、记得多、算得快,而是因为**的技术背后总好像暗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力量,人类从来没有这样对技术本身感到如此的担忧。 这里重新汇集这些讲稿和文字,也只是与读者诸君一道,深入探究伴随世界巨变的脚步,我们的心智结构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人性的假设,已经发生了什么改变,以及这些深刻的改变,还将向哪里延伸,向哪里突破。 是的,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无论技术如何突飞猛进,我们依然想问的是: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梁漱溟先生口述实录的书名。 这个问题,是100 年前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先生,给儿子提的一个问题。1918 年初冬的**,已经下定决心殉清的梁济先生,在积水潭投湖**前的三天,问当时年方25 岁,在北大哲学系任教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当时的回答是:“我相信世界是****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这是他留给儿子的*后的话。三天后,梁济投北京积水潭自尽。梁氏父子用一生的努力在思考“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好”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埋在许多人的心底。 **在互联网、智能科技带来巨变的时候,我们也想问:未来会怎么样?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是一个需要不停地追问,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努力的问题。互联网大潮不只是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它正在*益强悍地改变着我们的大脑深层,改变着我们的心智结构。 “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苇*”,这是法国思想家、早期计算机的奠基人帕斯卡(**aise Pascal,1623 年6 月—1662 年8 月) 在《沉思录》中的一句话。互联网世界是无数个“思想苇*”的聚合,这也是认知重启的新希望。 *后,借此一角我想感谢东方出版社、莫干山丛书编委会的各位老师,特别感谢本书的特约编辑邵青老师的督促和鼓励,感谢苇*智酷查京菁、美热义?赛尔江两位同学帮我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没有他们就算是文章汇编,也是很难完成的。当然,这部汇编文集中的诸多错谬之处,还希望求教于读者诸君,望不吝赐教。 互联网,对**之中国和世界是一个千年大事,它可能开启第三次人类心智模式的大觉醒,而人与智能机器所缔结的“生命共同体”的共生演化*将开启人类演化的新纪元。用**的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的话说,我们将迎来“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生命化同步展开”的时代。 技术革命不只是延展了人的机能,也不只是驯服自然的成果,技术革命的工具反过来也在驯化人本身。 那么,今时**,我们的心智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要如何应对这个巨变的时代?我们的未来会好吗?或许,你可以从段永朝的互联网思想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