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力量(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长期的力量(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作者: 梁宇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长期的力量(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ISBN: 9787521709551

作者简介

益盟股份首席战略官,“益研究”创始人。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曾长期担任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职务,带领团队将东方证券研究所建设成业内颇具影响力的证券研究机构。2014年,创建“益研究”,致力于传播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论,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机构级的证券研究服务。

内容简介

选出潜力好股票的“7种武器” A股上市公司数量接近4 000只,任何一家机构想要对近4 000只股票进行覆盖研究,都是不可能的。即便在中国这样的证券市场,有这么多家券商、研究所,有研究报告覆盖的公司数量也不超过2 000家,也就是说,A股市场还有将近2 000家上市公司是没有任何机构研究的。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要对全部公司进行研究更不现实。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小,一般选8~10只股票放进投资组合就足够了,我们怎么样才能从这茫茫股海中选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呢?有没有行之有效、普通投资者能学会的选股方法呢?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能选出潜力好股票的“7种武器”。 讲“7种武器”之前,我想强调一点,“7种武器”只能大幅度缩小你的选择范围,只能初选出潜力好公司,但用这7种方法初选出的股票还不能直接买入,还需要“深度验证”。 第一种武器:跟着券商研报选股 提到券商研报,很多投资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反应:“券商研报是机构用来骗个人投资者的,我才不上当。” 听到这样的回答,作为曾经管理券商研究所10多年的前研究所所长,我一方面深感责任重大,因为社会对券商研究所还存在这么大的偏见,说明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也深替个人投资者感到惋惜。在国外,像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瑞银(UBS)等券商的研究报告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看到,个人投资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读到。但在中国,券商研究报告在互联网上“满天飞”,我们只要学会一些基本技巧,就能极大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业绩,但可惜很多投资者不重视、不珍惜。 我们的媒体经常用某研究员的研究结论如何离谱的文章标题来吸引读者,所以大家印象中的券商研究报告非常不靠谱。 那么券商研究报告真的是骗个人投资者的吗?我可以确切地告诉大家,不是的,券商研究员的报告是落于文字的,如果写报告的目的是骗个人投资者,那他早就身败名裂,证监会也早就找他谈话了。 研究报告的作用是什么?对于我们个人投资者来说,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对每家公司都做深入调研,所以想要快速了解一家公司的情况,研报是最好的工具。学会阅读研报,你就有机会找到潜力牛股。 相亲时,常有介绍人,券商的研究报告就相当于这个介绍人的角色。介绍人了解的和介绍的情况不一定准确,这就像研报也可能出错。但不管怎样,券商研报是非常有价值的。投资者迷信研报,完全跟着研报买股票是不行的,但把研报当作机构骗个人投资者的工具,更是大错特错。学会正确使用研报,你的投资将事半功倍。 很多投资者不懂如何使用券商研究报告,我结合我自己在研究所的多年管理经验以及投研经历,可以告诉大家一些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被我归纳为“三看两不看”。 哪“三看”呢?一看基本情况分析,二看推荐逻辑,三看财务预测。 具体说来,我们看券商研究报告时,一要看研究员对行业、公司基本情况的介绍分析。我们在做基本面投资前,有很多行业和公司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比如行业上下游关系、行业空间、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的市场份额、公司的竞争力等。这些如果全部由我们自己去研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券商研究报告一般会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所以,阅读券商研究报告能帮助我们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要看券商研究报告的推荐逻辑。推动股价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多,但每个阶段的主要股价驱动因素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阶段决定股价的主要因素是新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情况,而一段时间之后,决定股价的主要因素可能变成了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情况。这些因素,个人投资者自己是很难去识别和判断的,所以要看券商研究报告的推荐逻辑。 三要看券商研究报告对上市公司的未来财务预测。财务预测很重要,因为股票投资看的是未来。有了财务预测,我们才能判断公司的未来成长性如何,以及公司估值是否合理。但做财务预测,涉及很多重要判断和复杂的财务建模知识,普通个人投资者很难完成,但券商研究报告能够提供比较专业的财务预测。 “两不看”,就是不看券商研究报告的目标价和评级。很多人会诟病,券商研究报告总是标出“买入”评级,结论并不客观,这确实是券商研究报告的一个问题。以前华尔街也是这样,进入21世纪,相关机构对研究报告的监管加强了,情况有所好转。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很多研究员太年轻,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给出不客观的结论。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2015年4月,A股行情走高,投资者情绪亢奋,很多研究员也跟着市场兴奋,给出的逻辑和结论完全脱离客观标准。我在朋友圈有感而发,表达对年轻研究员判断的担心。没想到,不到两年,只过了两个月,股灾就来了,那些跟着市场兴奋的研究员惨遭打击。 有个人投资者朋友跟我说:“3 000多只股票,我不可能一一去研究,但研报那么多,我哪里看得过来?”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7年,市场上每年的研报数量从4.4万份攀升至25.8万份,涨幅超过5倍。2018年以来,平均每天有700份研报。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如何精选出有价值的研报呢?下面是我选择研报的几个小窍门。 第一,我们要选择深度报告来看。一般来说,大部分研报都是跟踪性的报告,一般是两三页。这种报告,大多是研究员例行公事,甚至是为了凑工作量写的。比如上市公司发布了销售数据,披露了中报,券商就会发布相应的研报,进行点评分析。这样的研报往往没有太多信息。那什么样的研报算得上深度报告呢?一份深度报告首先表现在页数上,页数越多,一般越有深度。其次,研报一般都有标签,如果你看到“深度报告”“首次报告”等字样,一般都是深度报告。研究员为了写一篇深度报告,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既然花了这么长时间,内容的含金量当然更高。最后,深度报告涉及的股票是好股票的概率同样更高,因为如果研究员觉得股票一般,随便写几页就可以,何必花几周、几个月写几十页的报告呢? 第二,研究员对盈利预测或投资评级进行调整的报告,我们要重视。一般来说,研究员对一只股票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是很慎重的,不会随意改变。所以,当研报对投资评级或者盈利预测进行调整,往往意味着研究员观点的变化,可能存在“预期差”,也就是存在市场没有意识到的机会,这是投资者发现潜力牛股的大好机会。这种报告,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和了解。 第三,如果有关某公司的报告很久都没有,突然有一篇报告发布,而且是深度报告,这样的报告我们要特别关注。这往往意味着这家公司之前长期被市场忽略,而这种股票很可能是大家最喜欢的“黑马”。人人都在说、都在研究的东西,很少有“预期差”,股价基本反映基本面,所以我们从中获利的机会反而小。而冷门公司,因为关注的人很少,我们反而有捡漏儿的机会。现在股票数量越来越多,快到4 000只了,即越来越多的股票没有人研究,所以捡漏儿的可能性在增加。 1. 或许是因为有耐心的价值投资者太少,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短期投机者,因此,长期持有被认为是巴菲特投资策略中很有效的一部分。 2. 帮助普通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基本面分析和投资的基本框架与方法,有助于普通投资者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投资体系——这是投资者能长期稳健盈利的前提,并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可供实践的方法论。 3. 总结了选出潜力好股票的“7种武器”,验证好股票的“四大工具”,买入之前如何进行充分决策,买入之后如何做好跟踪,普通投资者经常犯的错误,做个“聪明投资者”的基本原则。 4. 作者通过总结自己20多年的投研经验,旨在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机构级的证券研究服务。。 5.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倾情作序。 6. 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睿远基金董事长陈光明,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