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懂日本史

一本就懂日本史
作者: 洪维扬|绘画:三娃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一本就懂日本史
ISBN: 978751085861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洪维扬 彰化县人,东海大学历史系、辅仁大学日本文学研究所毕业,目前于中部科大任教。对日本历史、文学、文化等领域颇有心得。? 著作有《日本战国风云录:天下大势》《日本战国风云录:群雄纷起》《日本战国风云录:归于一统》《日本战国枭雄录:西国篇》《日本战国枭雄录:东国篇》等。?

内容简介

首章 距今约四万年前,日本列岛有人类生活居住,使用石器 距今一万一千年左右,冰河期结束 距今大概四千年前,出现水稻耕植,铁制农具传入 57年,倭奴国王获东汉金印 100年左右,倭国陷入大乱 184年,卑弥呼立为女王,239年向曹魏遣使 日本人的由来 原始时代 2009年,岛根县出云市出土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砂原遗迹”,据考距今约十二万年前,是目前发现日本年代最早的遗址。当时正逢第四纪冰河期,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而且日本与欧亚大陆有陆地相连,故“砂原遗迹”的住民极有可能是欧亚大陆上的住民为捕食草食动物来到日本。距今约一万四千年以前,为日本史上的旧石器时代。目前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迹大多是距今三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万年到一万四千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则较少发现。 据考证,当时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呈现人口饱和状态,多余的人口为了生存大举北迁,一路沿着大陆北上到黄河中下游;一路则从中国沿海东进日本列岛,目前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几乎都属于东南亚系统,这批人普遍被视为后来绳文时代日本人的祖先。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的工具为敲打方式制作的打制石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打制石器是当时人类耕种、收获粮食的主要工具,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旧说认为绳文时代才有以研磨方式制作刀口锋利的磨制石器,然而随着野尻湖遗迹群(约距今五万年前到三万三千年前)多次发掘,证实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磨制石器。 绳文时代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到一万三千年(即地质学上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冰河时期进入尾声,至一万一千四百年前左右结束,进入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海平面上升,日本附近的大陆架为海水淹没,日本因而脱离欧亚 大陆。 由于气候变暖,动植物生态亦有明显转变。植物方面,寒冷地带的针叶林分布地区减少,温暖地带的阔叶林逐渐增加。动物方面,长毛象等大型草食性动物消失,代之以野猪等中型动物。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前至二千八百年,日本进入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绳文时期”。目前发现的绳文遗址大多有贝冢,也就是丢弃破损的陶器、工具以及鱼骨、兽骨、植物残渣的场所,研究贝冢化石有助于理解该时代饮食的种类。贝冢的出现表示绳文时代已有定居概念,“绳文”这一名称来自明治时代学者矢田部良吉将美国动物学者毛瑟(Edward Sylvester Morse)对大森贝冢(东京都品川区)出土土器的日译。 从北海道到冲绳县都有绳文遗迹的出土,1998年青森县青森市郊外出土的三内丸山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为庞大的绳文遗址,年代上相当于绳文中后期(距今约五千五百年到四千五百年)。其他遗迹中只是由竖穴式住居形成的小型或中型聚落,这里出土的却是超过五百五十座大型竖穴式住居、掘立柱建物及巨大建筑物(六本柱建物)遗迹,此外还有广场及墓地,再次显示出三内丸山遗址的规模并非一般聚落可比拟。 绳文人除狩猎和采集外,还有与其他聚落进行交易的商业行为,主要交易品有食物、石材和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发现的石材中有黑曜石、翡翠等物;日本黑曜石产地主要在北海道、关东、中部、山阴、山阳及北九州岛等地,三内丸山所在的青森县并非上述石材产地,由此不难看出绳文人贸易活动范围之广泛。绳文人不只以人力循陆路运送物品,据遗迹出土物来看,还有制造圆木舟通过水路进行交易。 各地发现的遗迹除冲绳县外几乎都有土偶出土,大多数以女性为模型,这与绳文时代仍为母系社会有关。由于女性具有生育能力,且农作物收成与生育相关,因此为祈求丰收而制作的土偶均强调体态丰满,并不符合女体真实比例。从土偶的出土可看出,绳文时代已有农业耕作及祈求丰收等宗教信仰。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弥生”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最初于1887年3月在东京府本乡向冈弥生町的贝冢发现土器,遂以发现地点命名。绳文时代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中后期从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水稻(但亦有从长江中下游直接传入日本的说法),出现农耕,不过农耕需要大量人力,尚未成为绳文时代主要的生活方式。 进入弥生时代后出现灌溉设施及铁制农具的传入,水稻产量大增,渐成这个时代日本人的主食。大规模稻作生产不仅需要大量人力(部分弥生时代遗迹显示已有饲养家畜),人们也必须定居在固定土地上,以聚落形态经营以稻作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弥生时代不仅出现聚落,久而久之更演变为小国。 不久,小国内部出现了贫富差距,为了生存,也就是追求水源地及肥沃土地的缘故,小国与小国之间出现战争。为能在作战中获胜, 进而又出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1986年九州岛佐贺县神埼郡吉野里町发现了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的聚落,命名为“吉野里遗迹”,乃是目前已出土弥生时代规模最大的遗迹。吉野里遗迹显著特征是拥有内壕和外壕双重环壕,两环壕之间还有木栅、土垒等防范外敌入侵的设施,足见吉野里遗迹具有类似近代城郭的防卫 功能。 吉野里遗迹除沿袭绳文时代竖穴式住居外,尚有存放食物的高床式仓库和贮藏穴,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瓮棺、石棺、土坑墓,埋葬方式采用膝盖弯曲的屈肢葬。出土物方面有多数土器、石器、青铜器、铁器、木器,甚至连勾玉、管玉、铜镜、铜剑、织物等装饰品和祭祀器物也都在遗迹出土品之列。吉野里遗迹所在位置与《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述的“邪马台国”颇为吻合。吉野里遗迹是否就是卑弥呼女王建立的“邪马台国”一时间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般文明的演进是按阶段从石器向青铜器或铜器,再向铁器发展,大概耗时数千年到上万年,然而弥生时代却是青铜器与铁器并进,石器也未因此遭到淘汰,这在世界文明中是相当罕见的,一般认为与大陆先进文明的传入有关。 原本青铜器作为武器使用,但青铜器没有铁器的坚固锐利,当铁制的武器和农具各因增加杀伤力、收成而普及后,青铜器就慢慢只用作祭祀礼器如铜镜、铜剑、铜铎了。礼器功用为祈祷及禳灾,乃由朝鲜半岛传来,故在九州岛北部出土最多。 公元前后的日本 神武天皇到阙史八代 日本历史开端于何时,至今在学术界依旧难获共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中的神代史(称为“记纪神话”)被视为日本信史之始,广泛在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当作授课内容。随着战后天皇神格地位解除,战前不能碰触的禁忌较能以客观立场和角度来看待,“记纪神话”记载的内容不再被奉为真实历史。神话虽不可尽信,却也非全然不渐成为国家的最高威权者。 插手朝鲜半岛 齐明天皇重祚 进行大化革新的同时,中大兄皇子也在暗自排除政敌。645年,有人密报古人大兄皇子意图谋反,中大兄皇子趁机除去曾与他争夺皇位的皇兄。649年,左大臣阿倍内麻吕病逝,右大臣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被密告谋反,遭中大兄皇子派兵包围宅邸,田石川麻吕全家(包含中大兄皇子的妃子在内)自尽。由于田石川麻吕反对大化革新,故密谋之说很有可能是中大兄皇子罗织的罪名,或是谋臣中臣镰足献策。有阿倍和田石川麻吕的支持,中大兄皇子方能消灭苏我氏,因此不得不委以左、右大臣之职;待二人逝后,中大兄皇子以心腹居此二职,逐渐掌控权柄。 650年2月,穴户国(长门国)司献上白雉被视为祥瑞,于是改年号为白雉。651年年底,孝德天皇下令迁都,离开飞鸟板盖宫(今奈良县明日香村)前往难波宫(今大阪市)。之后孝德天皇和中大兄皇子似因遣唐使问题出现严重不和(653、654年再现不和),中大兄皇子于654年上奏迁回飞鸟板盖宫为天皇拒绝,带着生母宝皇女、皇妹间人皇女、皇弟大海人皇子与多数大臣返回飞鸟。被抛下的孝德天皇一病不起,是年十月病逝。 孝德崩后,身为皇太子且年近三十的中大兄皇子不继位,而让宝皇女再次登基,开日本史上天皇重祚之始,二度继位的宝皇女改称齐明天皇。中大兄此举颇可能也是中臣镰足背后献策。 658年10月中大兄皇子与齐明天皇前往纪伊泡汤,未久,留守京城的苏我赤兄向孝德天皇之子有间皇子抨击中大兄皇子失政,挑起有间皇子的仇恨。就在有间皇子有所行动时,苏我赤兄派兵包围其宅邸,被捕的皇子送到纪伊海边处以绞刑,此后放眼日本国内再无反对中大兄皇子的势力。 白村江之战 孝德初即位,为防范北方虾夷族入侵,曾于盘舟、渟足两地(俱在今日新泻县北部)设置城栅,划清国界。《日本书纪·齐明天皇卷》记载655年7月天皇在难波宴请北虾夷九十九人、东虾夷九十五人,并授予栅养虾夷九人、津刈虾夷六人冠位二阶。接着658年4月,越国守阿倍引田臣比罗夫率领一百八十艘船只征讨虾夷,腭田、渟代(分别为今秋田县秋田市、能代市)二郡望风归降,首领恩荷获朝廷授予官位。阿倍比罗夫在恩荷的帮助下,于有间滨接受从渡岛来归的虾夷众,双方尽欢而归。659、660年阿倍比罗夫两度与肃慎(即隋唐时代的“靺鞨”)作战, 特别是660年这次,阿倍的船队追击至今库页岛歼灭肃慎船队凯旋。 当时,日本已卷入朝鲜半岛战争,与大唐开战在即,为何还要派阿倍比罗夫前往他方,与虾夷人, 甚至是与本土境外的肃慎作战呢?直接因素是肃慎与高句丽结盟,而与百济同盟的日本,击败肃慎便能断高句丽一臂。此外659年4月,第四次遣唐使中有两名随行的虾夷男女,抵长安后谒见唐高宗,借由与唐高宗的问答向唐朝及东亚各国展示:唐朝之外,还有“日本”这个也接受藩属朝贡的帝国。 660年7月,百济在唐与新罗水陆两军夹击下灭亡,百济人质丰璋王子从日本返回,进行复国。次年1月,中大兄皇子偕齐明天皇循海路前往九州岛,此时齐明天皇已年近七十,长途跋涉下天皇七月病倒,逝于今福冈县境内;中大兄皇子密不发丧,到11月返回飞鸟才举行葬礼。为避免人心浮动,中大兄皇子在丧期结束后,以“称制”形态主政。 662年中大兄皇子运送五千军前往百济,翌年3月加派二万七千军,双方开战在即,此时却发生了丰璋王子杀害百济将领鬼室福信的内哄事件。663年8月,唐、新罗联军包围周留城,另有一百七十艘战船列阵于白村江上;急于突围的日、百济联军遂于白村江口与之对战,历经四次战役皆败。日、百济军有四百艘船只被焚,丰璋王子逃往高句丽,余众皆降,百济复国无望。 之后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往北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成为唐朝在东北亚的屏障。败退的日本,转而致力于国内发展,长达九百多年不曾再觊觎朝鲜半岛。 中大兄与大海人皇子 中大兄皇子登基 白村江之役落败后,日本犹如惊弓之鸟,恐惧唐朝大军乘胜追击。中大兄皇子赶紧在对马、壹岐、筑紫等地配置防人及紧急联络用的烽火,并在筑紫筑大堤贮水,是为水城。665—667年,先后于长门、筑紫、大和、赞岐等国筑城,逐渐完备从九州岛到大和的防御体系。中大兄皇子随后迁都至近江大津宫;668年1月,见局势逐步稳定方始即位,是为天智天皇,同年2月以同母弟大海人皇子为皇太子,称皇 太弟。 中大兄皇子即位前,鉴于大化革新时增设的“十九阶冠位”已难适应天皇制国家官僚的严密复杂情况,将冠位扩增到二十六阶(如右侧栏所示)。因冠位扩增而得拔擢的官吏,在天智天皇登基后必然拥护政权。 天智天皇即位这年,内大臣中臣镰足献上天皇下命编纂的律令,即二十二卷的《近江令》A。670年,日本完成最早的全国性户籍《庚午年籍》,是一部涵括公民、奴婢在内以全国百姓为对象,涵盖范围西起九州岛、东至关东的户籍册。《近江令》《庚午年籍》的编纂和实施,象征大化革新事业已收到初步完成的功效。 然在669年,长年为天智天皇智囊、股肱的中臣镰足辞世。为感念友谊与功勋,天智天皇在中臣镰足逝世前,特地到其病榻前授予最高阶冠位“大织冠”及新姓氏“藤原”。镰足之子不比等始以藤原为姓氏,他就是后来在平安时代成为皇室固定外戚的藤原氏之祖。 671年,天智天皇立第一皇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由他负责实际政务,使得大海人皇子徒有虚名。同年10月天智天皇病笃,召弟弟大海人皇子前来,说欲以皇位相传,大海人皇子事先已从天皇近臣口中得知天皇有意试探,若他眼神中露出对皇位的眷恋,归途中便会遭到杀害。大海人皇子因此回答自愿到吉野出家为天皇修功德,天智天皇允其所请并亲赐袈裟,不再存疑。672年1月天智天皇病逝,大友皇子即位,随即发生乱事。 “壬申之乱” 中大兄皇子兵援百济,与唐、新罗联军交战中败北;自大化革新以来,欲建立律令制国家所进行的改革也引起不少反对,为安抚守旧派的反感,不得不立与此派关系良好的大海人皇子为皇太弟。天智天皇晚年病笃时,对天皇改革素无好感的守旧派更是向大海人皇子靠拢,无不希望能拥立他继位天皇。 大友皇子即位后命美浓、尾张两国司征调民夫营建天智天皇陵寝(位于今日京都市山科区一带),为前代天皇营建陵寝乃自然不过的事,但这些民夫手中都握有兵器。消息传到吉野,大海人皇子猜测自己将受到攻伐,是年6月24日逃出吉野,经由伊势前往美浓,三日后控制东国进入畿内的关口不破关,随即在这里设置临时行宫,向近江朝廷进军。 此时大友皇子紧急向东国、吉备、筑紫等地征兵,当地国司和豪族多不响应,畿内豪族也泰半加入大海人皇子阵营。不出几天,旧都飞鸟宫为大海人皇子阵营攻下,7月起大海人皇子从不破关往西进军,势如破竹一路取胜。7月22日攻到濑田川,与琵琶湖对岸的朝廷军对峙。翌日,大友皇子亲上战线,遭大海人皇子击败后自尽,为期一个月的“壬申之乱”(当年为壬申年)平定。B 获胜的大海人皇子进入近江京,力劝大友皇子起兵的右大臣中臣连金被斩,然而杀戮仅此一人,其余止于流放。沦陷的近江京对大海人皇子来说非吉祥之地,自不会设为都城。673年2月,新京飞鸟净御原宫竣工,大海人皇子方始即位,是为天武天皇。 A????????《近江令》虽已失传,仍可确定是日本走向律令制的先驱,且对后来的《飞鸟净御原律令》《大宝律令》有着极深刻的影响。 B???????《日本书纪》主要编纂者舍人亲王为天武天皇第六皇子,是以该书不见大友皇子即位的相关记载,此后史书在天智天皇后便接上天武天皇,大友皇子遂成为不存在的天皇。直到江户时代水户藩编修《大日本史》才将其纳入本纪,1870年由明治天皇追赠“弘文天皇”谥号,正式成为第三十九代天皇。可信,乍看荒诞不羁的内容反映出了部分事实,只不过从“记纪神话”时期到天皇统治日本为止,于文献上缺乏明确的年代记载;这点是各国神话的通病,不独日本神话。此外,神话时代和信史间亦缺乏明确承接。 据《日本书纪》记载,“神武东征”前后费时近七年,但神武的领域仅有今日奈良县一部分,与其说是“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日本书纪》卷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纪》)的天皇,倒不如说是势力较大的部落领袖。神武为日本史上首位天皇,即今日本皇室的祖先,也就是说神武的子孙后来统一了日本。 然从神武之后的二代天皇到九代天皇,是日本史所称的“阙史八代”。造成的原因,历来史学家有众多猜测,主张“神武天皇出场被提前四百多年,为弥补空窗而捏造出不存在的八代天皇”这一说法得到普遍认同。 亲魏倭王卑弥呼 神武天皇之后的日本,在中、日两国史籍上皆鲜有记载,无从得知这几个世纪日本局势的变化,不过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以下简称《倭人传》)两书记载,日本原本有百余国,到汉武帝灭朝鲜时只剩三十余国,大倭王所在的最大一国叫作邪马台。约东汉桓、灵帝在位期间(146至189年),邪马台大乱后陷入长年征讨,造成国无君主。此时有一名为卑弥呼的女子会鬼道(方术),具有通灵能力,加上年长未嫁,被共立为王,服侍她的侍婢虽有千人之众,却罕能见其真面目。只有一男子平时帮忙递送饮食,并传送她下达的命令。卑弥呼的居处、宫殿、楼观及城栅,都有兵员 守卫。 曾有学者指出帮卑弥呼递饮食、传命令的男子是其王弟,认为当时邪马台国采用男(王弟)女(卑弥呼)共治,卑弥呼虽以巫女之尊成为邪马台国女王,实际上对臣下并不直接下达命令,而是透过王弟进行间接 统治。 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六月,卑弥呼似受到南边狗奴国入侵的威胁,派遣大夫难升米(音译)带着牲口、丝织品、金银前往中国北方,拜见当时魏国皇帝,盼能永世交好。魏明帝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这是曹魏赐予外夷爵位最高称号之一,此外还给予相当丰厚的回赐,不难看出魏明帝想借机拉拢邪马台国,从东方海上威胁南方的孙吴。 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年),魏国和倭国间有三次外交使节的往返。247年,狗奴国与邪马台国交战,卑弥呼遣使向曹魏求援,使者于翌年抵达曹魏国内,唯卑弥呼已因不明原因逝去。据《倭人传》记载,卑弥呼死后, 国人为其建造一巨冢,以百余名奴婢殉葬。 之后邪马台国立一男王,这位男王可能少了卑弥呼拥有的通灵特质难以服众,造成国内互相诛杀,只好改立卑弥呼的宗女壹与(《梁书》列传第四十八、《北史》列传第八十二写为“台与”)为王,让国内安定下来。 上述是《后汉书·东夷列传》和《倭人传》对二、三世纪倭国的记载内容,《晋书·四夷传》写到晋武帝泰始(265—274年)初年,邪马台国曾复遣使入贡,此后便从中国史籍消失踪迹,待倭国再次入贡已是一个多世纪后的事了。 神功皇后与倭五王 神功皇后及三韩征伐 199年,第十四代仲哀天皇即位后第八年,不顾皇后气长足姬尊(汉风谥号为“神功皇后”)同众大臣劝阻,执意远征盘据九州岛中南部的土著熊袭族,出师不克,翌年二月崩御(即驾崩之意)于九州岛北部的筑紫。神功皇后与大臣武内宿弥等人商定隐瞒天皇死讯返回都城,之后求神占卜,另觅吉日再度出征,熊袭不战而降。神功皇后未能以此为满足,召集船只聚集壹岐岛,渡海征讨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新罗王怯战求降。高句丽、百济两国惧,遣使向神功皇后表明“从今以后,永称西蕃,朝贡 不绝”。 神功皇后返回九州岛筑紫后,诞下仲哀天皇遗腹子誉田别皇子(即十五代应神天皇),同时宣仲哀天皇死讯。天皇死讯引发议论,誉田别皇子的异母兄麛坂王、忍熊王认为神功皇后出于私心必将立初生皇子为太子,两位年长皇子遂起兵叛乱,旋遭神功皇后派遣的武内宿弥平定。年底,群臣尊神功皇后为皇太后,担任年幼皇子的摄政,是年为摄政元年,两年后誉田别皇子被立为皇太子。摄政四十六年,日本与朝鲜半岛上的卓淳国建立外交往来,摄政四十九年、六十二年时因新罗不遣使朝贡而两度出兵征讨。神功皇后崩于七年后的摄政六十九年。 以上为《日本书纪》第九卷的大致内容,可看出该卷对神功皇后的记载集中在征熊袭、征讨朝鲜半岛、平皇室叛乱三件事,对皇后摄政期间的内政毫无提及,她的汉风谥号“神功”二字与出兵朝鲜不无关系。“摄政”一词源于中国,但在日本首见于神功皇后,原意为幼君即位不能参与朝政,从皇族成员中择一具有政治资历的德高望重之辈作辅佐,待君主成年后归还政权。仲哀天皇逝世后,誉田别皇子襁褓之身自然不能参政,神功皇后以生母之尊,自是最合适的摄政人选。神功皇后摄政期间,权力等同于天皇,加上对外经营有成、武功高超,从《日本书纪》到江户时代前期的《本朝通鉴》(林罗山编纂),多将神功皇后列于本纪。 战后学术研究渐趋自由,不少学者对神功皇后的真实性存疑。且其摄政三十九年,与前述卑弥呼遣使中国接受“亲魏倭王”的年代一致,因此有学者提出神功皇后与卑弥呼是同一人或为其宗室的说法。 中国史书的倭五王 自晋武帝朝中最后一次入贡,经过大约一百五十年,五世纪初倭国再度出现在中国正史中,据《晋书·安帝恭帝本纪》载,倭王赞于413年向东晋安帝献上方物。此后九十年间,倭国历经五位王,共派出十二次使者向东晋及南朝朝贡。在交通极不便的5世纪,每隔不到八年便遣使者冒生命危险渡海,次数不可谓不频繁。 《宋书·蛮夷传》详细提及遣使前来的倭国领袖,依出现次序分别是:赞、珍(或写作“珎”)、济、兴、武,此即所谓的“倭五王”。同卑弥呼,“倭五王”记载仅见于中国史书,未见于《古事记》《日本书纪》。那么“倭五王”究竟是日本史上哪几位天皇?“倭五王”十二次遣使中有九次集中于南朝宋,基本上可视之为5世纪时的倭国领袖。据《宋书·蛮夷传》记载,珍为赞之弟,兴为济之子,武为兴之弟,只有珍和济的关系并未提及。 据学者研究比对,“赞”有可能是应神(第十五代)、仁德(第十六代)或履中(第十七代)天皇;“珍”有可能是仁德或反正(第十八代)天皇。相较于“赞”和“珍”的不确定,“济”“兴”“武”已在学者间取得一致共识,“济”是允恭(第十九代)天皇,“兴”是安康(第二十代)天皇,“武”是雄略(第二十一代)天皇。“倭五王”时代,中国历经西晋短暂统一复陷南北分裂的局面,相较于北方长期征战,南方至少维持表面偏安,故此倭五王选择南朝作为朝贡对象。倭五王出于何种目的,向偏安江南的南朝朝贡呢?我们可从倭五王自称“头衔”中窥出端倪,除却赞、兴两位,珍、济、武皆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等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以此身份遣使上贡。弄了一大堆头衔,无非希望南朝能予承认,这才是他们不惜冒海上风险遣使朝贡的主因。“使持节”即都督之意,等于地区性的军事首长,珍、济、武要的是支配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地区的军事支 配权。 新罗、百济都是朝鲜三国时代(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半岛南边的国家。任那加罗,居新罗与百济之间,倭五王时代属日本领地。秦韩是辰韩,乃早期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只有慕韩不清楚是今日何地,不过应该也在朝鲜半岛南部。可想而知倭五王向南朝朝贡,着眼于换得南朝皇帝承认他们在朝鲜半岛南部及倭国的军事统治权,借此挽回4世纪末和北方高句丽作战失利后岌岌可危的任那。可是在珍的时代南朝已封百济王为国王,百济的军事权自然不可能交给倭王,珍最后只得到“安东将军倭国王”的封号,此封号一直伴随到倭王兴。倭王武时,高句丽南下,百济、新罗首当其冲,任那同受高句丽威胁,倭王武亟需得到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等国诸军事的称号,以便率领半岛南部兵力对抗高句丽,故于478年向南朝宋末代皇帝顺帝上表文,前段夸耀统一倭国过程的英勇,后段则诉面临高句丽压迫之窘境,为在朝鲜半岛行使军事权,冀盼南朝皇帝能承认其所求“大将军”爵号,方便以此爵号之威权对抗高句丽。 五、六世纪倭国局势 皇室内斗 310年,在位四十年的应神天皇驾崩,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拒绝即位,坚持让位给贤能的异母兄大鹪鹩皇子,大鹪鹩皇子顽辞不受。两人互让之果,皇位因而空缺三年。后来菟道稚郎子逝去,大鹪鹩皇子在群臣拥护下即位,是为仁德天皇(313—399年在位)。 据《日本书纪》记载,仁德天皇是个体恤民情的明君,曾因民宅的灶没有上升的炊烟而免除租税,居住的宫殿屋檐从未换过茅葺,无法遮风挡雨,因而死后追谥为“仁德”。仁德天皇崩后,葬于今大阪府堺市堺区大仙町,陵寝称为“百舌鸟耳原中陵”,是典型的前方后圆坟,全长840米,高度超过35米,总面积将近十二座甲子园球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皇陵。 仁德之后的几任天皇致力于国家统一,并加强与中国南朝交流,借由南朝皇帝册封官职以树立天皇在国内的统治权威及压制朝鲜半岛南部各国。天皇权力增大,使得皇位成为众皇子觊觎的目标。倭五王之一的“武”(雄略天皇)是“济”(允恭天皇)的第五皇子,本名大濑泊幼武尊,趁二皇兄“兴”(安康天皇)死去,迅速起兵消灭另两位皇兄,不只剪除直系兄弟,还将旁系堂兄弟一并消灭。 雄略天皇崩后,历经三任短命天皇,接着继位的是凶残不下雄略的武烈天皇,武烈天皇名小泊濑稚鹪鹩,为前任仁贤天皇唯一的皇子。当他被立为皇太子时,《日本书纪》形容他对法令相当娴熟,能辨是非善恶,明镜高悬。 武烈天皇在位八年,期间发生之事于《古事记》毫无记载;《日本书纪》则记载了剖孕妇之腹查看胎儿、拔掉百姓指甲命其挖掘山芋等诸多暴行。武烈天皇多行不义,死时年仅十七八岁,未生下皇子皇女且未立皇太子,加上先前雄略天皇的嗜杀,皇统面临断绝。最后由朝中重臣大连大伴金村、物部麁鹿火,大臣巨势男人找到应神天皇五世孙男大迹王,立为天皇(继体天皇),皇统甫免于断绝,皇室谱系亦从继体开始逐渐明朗。 筑紫国造之乱 527年发生的“筑紫国造之乱”(亦称“盘井之乱”)可说是日本古代规模最大的地方叛乱,但不少日本史书却未提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事记》对于“盘井之乱”只简单记载盘井不遵天皇之命且多无礼行为,因而派人平定。《日本书纪》记载复杂许多,涉及朝鲜半岛各国动向,由此观之,“盘井之乱”并非单纯的地方叛乱,应视为“国际 事件”。 527年6月,继体天皇派遣近江毛野臣率众六万渡海前往朝鲜半岛南部的任那,在那里与被新罗击败的南加罗、喙己吞会师齐攻新罗。然而近江毛野臣正要从九州岛北部渡海前往朝鲜,筑紫国造盘井率火(肥前、肥后)、丰(丰前、丰后)二国之众掀起叛乱。天皇只得暂停渡海之举,依大连大伴金村、巨势男人之议,命物部麁鹿火率军讨伐盘井。 528年11月,物部麁鹿火于筑紫御井郡与盘井决战,将其斩杀,乱事平定。翌月,盘井之子恐受父亲之罪连坐,献糟屋屯仓,请求赦免死罪。鉴于九州岛北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和朝廷将其纳入直辖领地,《大宝律令》颁布后,设“太宰府”作为与朝鲜诸国交涉的总窗口。 不过这场乱事在文字叙述上产生些许的疑问,《古事记》记载叛乱的是“筑紫‘君’石井”,《日本书纪》则记为“筑紫‘国造’盘井”。盘井若为“国造”,则为大和朝廷成员,掀起叛乱后天皇派人征讨乃合情合理。但若为筑紫君身份,盘井等于未归顺大和朝廷的地方豪族,继体天皇可能借其道征讨新罗,归途时趁势消灭,使筑紫君基于“唇亡齿寒”之理恃朝鲜援军为后盾起兵;从这角度来看,盘井之乱颇难视为叛乱。 对新罗而言,避免让大和朝廷登陆朝鲜半岛,在半岛上作战自然属上上之策,因此与北九州岛筑紫君同盟,由后者阻止近江毛野臣的渡海并非不可能。且依常理来看,若筑紫君是大和政权下的地方国造,新罗与之同盟未免奇怪,故此,筑紫国王说并非毫无根据。 佛教传入 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 “盘井之乱”结束后,继体天皇有意渡海向新罗用兵,未能成行。531年2月,继体天皇驾崩,之后的安闲、宣化两位天皇在位时间过短,出兵征讨新罗之举亦未能成行。 早在512年,继体天皇即位之初,百济王就遣使朝贡日本,负责接待的大连大伴金村接受百济贿赂,同意割让出任那的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娄等四县,日本在朝鲜的势力由此大大衰退。 540年9月,钦明天皇欲征新罗,物部大连尾舆上奏告大连大伴金村擅自割让任那四县给百济, 引得新罗怀恨日本,故不可轻易出征。大伴金村虽未被降罪,却自此失去大连之位趋于式微,大连一职为物部氏独占。翌年日本与百济圣明王联手建立“任那日本府”抵抗新罗,之后几年投入人力、物力经营任那日本府。 不过,新罗在日本做好出征准备前猛攻百济,迫使百济放弃北方领地。554年,圣明王在与新罗作战中战死,百济失去力量,两年后的556年,钦明天皇虽派千人欲驰援百济,终因故而未成行。562年,任那日本府遭新罗攻灭,日本失去了朝鲜半岛上的据点,钦明之后的历任天皇虽以重占任那为职志,但皆未能实现。 571年,钦明天皇驾崩,皇后所生的第二皇子渟中仓太珠敷尊继位,是为敏达天皇。 佛教公传及排佛之争 钦明天皇在位期间,重要大事除退出朝鲜半岛外,当数佛教的传入。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538年,出处为《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及《元兴寺伽蓝缘起》;一为552年, 出处为《日本书纪》卷十九《钦明纪》,以前者较具说服力。 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依其传播方向可粗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又分成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日本佛教,此三支与南传佛教(亦称“上座部佛教”)构成佛教的四大系统。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虽有歧异,经由百济传入的途径则得到学术界一致公认。依《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538年10月12日,百济圣明王始将佛像、经教与僧众,授于当时大和朝廷中对大陆先进文化接受度较高的苏我稻目宿弥大臣,令他推动佛教在日本兴盛。 钦明天皇听百济使者转述佛教在中国及朝鲜半岛盛行景况后大悦,问众臣是否也可在日本推行。苏我稻目宿弥大臣认为信奉佛教乃时势所趋,日本不能抗拒;物部大连尾舆、中臣连镰子则认为从日本固有之神祇改拜番神,将招致国神的愤怒而反对。钦明天皇只好让苏我稻目“试令礼拜”,为安置佛像,苏我稻目建置“向原寺”(后改名丰浦寺),为日本最早的 佛寺。 苏我稻目礼佛后,非但未给日本带来好运,反而国内疫病大起,包括赞成崇佛的苏我稻目在内不少民众染上疫病死去。物部、中臣等人说是因为拜了番神之故,必须尽早丢弃番神方能平息国神的愤怒,因此苏我稻目安置的佛像被丢到河里,向原寺里的伽蓝、佛殿俱遭毁坏,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初的法难。※ 佛教的盛行 自从大伴金村失势,朝廷里只剩苏我氏可以和物部氏相抗衡。物部氏的祖先是神武东征时与之对抗的豪族,归顺大和朝廷后逐渐成为重要氏族,负责刑罚、警察、军事、 呪术之职责,是“盟神探汤”的执行者;至5世纪末,与大伴氏成为执掌大和朝廷军事力量的大连。 苏我氏是神功皇后时期重臣武内宿弥的后裔,武内宿弥之孙掌管三藏后总管大和朝廷财政,势力遽增。苏我氏与渡来人关系甚厚,渡来人掌控最先进的技术,成为苏我氏能够在朝廷抬头的主要助力。 585年敏达天皇崩,不从众多皇子中选出继任者,而立天皇的异母弟大兄皇子。之所以如此,与大兄皇子生母为苏我稻目之女不无关系,加上皇子本身并不排斥佛教。用明天皇即位(三十一代天皇, 585—587年在位),以苏我稻目之子马子为大臣,物部尾舆之子守屋为大连,接受佛教与否的议题依旧是争论重心。 用明天皇即位次年4月就病逝,继任者同样不从皇子中选择,苏我马子推举钦明天皇皇妃苏我小姉君所生泊濑部皇子,物部守屋则推举小姉君另一儿子穴穗部皇子,双方终于兵戎相见,欲以武力解决长久以来的 矛盾。 6月,苏我马子奉敏达天皇皇后炊屋姬之命,率兵先除去穴穗部皇子,接着包围物部守屋之宅邸,不少观望的皇子和群臣此时纷纷加入苏我军。用明天皇第二皇子厩户丰聪耳皇子年仅十四,用亲手刻的四天王木像置于军队前,祈愿此役若能获胜,将建四天王寺并大力推广佛教来还愿。7月,物部守屋的盟友中臣胜海因病退出,孤军物部守屋兵败而死,物部氏一族灭亡。 获胜的泊濑部皇子被推举为天皇,是为崇峻天皇(第三十二代天皇,587—592年在位)。苏我大臣马子以舅父之姿独揽朝纲,与同样笃信佛教的厩户丰聪耳皇子一起推广佛教,佛教从此在日本扎根,势力很快就超越传统的神道。 ※ 作者按:为何苏我氏在采纳佛教与否的问题上,与物部氏有不同意见呢?表面看似是针对佛教接纳与否抱持不同意见,背后实则暗藏着政治层面的斗争。 圣德太子改革 首位女帝与十九岁摄政 崇峻天皇即位后以苏我马子宿弥为大臣,由于物部氏已遭消灭,大连一职空缺。换言之,苏我马子把持整个朝政,不仅架空其他朝臣,还架空由他和炊屋姬拥立的崇峻天皇,天皇因而怀恨在心。 592年10月有人献上山猪,天皇看着山猪,有感而发道:“何时能像断此猪头般除去我心头所恨之人!”这句话不小心被左右听见,辗转传入苏我马子耳中,使马子决意除去天皇。11月,苏我马子以东国进贡贡品为由,邀天皇出席,并暗遣渡来人后裔东汉直驹于席中行刺,此为日本史上仅有一次天皇确定遭臣下所弒,当日即将天皇下葬。 继任皇位的第一顺位是敏达天皇第一皇子押坂彦人大兄皇子,然而他不具有苏我氏血统,故不为苏我马子所喜。其异母弟竹田皇子和用明天皇第二皇子厩户丰聪耳皇子虽皆出自苏我一族,但为避免皇子争位,苏我马子决定由外甥女炊屋姬(本名额田部皇女,敏达天皇皇后)为天皇,于是出现了日本史上首位女帝——推古天皇(592—628年在位)。 女帝登基后,旋即任命时年十九岁的侄子厩户丰聪耳皇子为皇太子摄政,是日本史上第二位摄政,日后以“圣德太子”之称闻名。女帝和摄政都出于苏我家,推古和用明皆为钦明天皇的子女,他们的母亲为苏我稻目之女坚塩媛;摄政生母穴穗部间人皇女是用明天皇的皇后,其生母为苏我稻目另一女儿小姉君,坚塩媛和小姉君都是苏我马子的姊妹,即苏我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父,摄政圣德太子的舅公,同时也是太子的岳父。 日出处天子致书 《日本书纪》卷二十二为《推古纪》,顾名思义为“推古天皇本纪”,但该卷一半以上的内容俱与摄政圣德太子有关,对之后的日本而言,太子改革的重要性远比推古的政绩重要许多。太子生于马厩,出生时便能说话,年长后能同时听十人讲述不同案件并做出最精准的裁断。任摄政后,他进行的改革大抵可分为以下五方面: 一、提倡佛教:太子在与物部氏作战时曾许愿,若能战胜,愿兴建佛寺、推广佛教以还愿。就任摄政后便在今大阪市兴建四天王寺,翌年颁布兴隆佛教之诏。此外太子从601年起陆续于奈良盆地兴建斑鸠宫、法隆寺(原名斑鸠寺)、中宫寺、法兴寺、法起寺,晚年亲自为《法华经》《胜鬘经》《维摩经》三部佛经注释,统称“三经义疏”,经太子大力提倡,佛教在日本普传至一般平民,开启日本最初的文化高峰——飞鸟文化。 二、制定冠位:太子于603年12月间制定“冠位十二阶”,将儒家最高道德准则“德”置于首位,之后依序为五常“仁”“礼”“信”“义” “智”作为冠位名称,各分大小。各阶官员不仅冠位不同,冠服颜色及材质亦有差别,冠位虽由天皇授予,然用意在于强调个人功勋,荣显仅及于一代而不能世袭。期使以姓氏为基础、强调血缘和裙带关系的社会,能够转变为能力至上,同时破除门第观念,以达成大权集中于天皇的目的。 三、宪法十七条:当时的宪法近似行为规范的道德教条。十七条宪法不仅采汉文书写,还引用中国经典(《孝经》《礼记》《论语》《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韩非子》《史记》《昭明文选》等),其思想以儒家为主,法家和佛教为辅,条文更明确指出君、臣、民三个不同阶级各自必须遵守的规范。 四、对隋的外交:太子对隋的外交始于600年,虽不见于《日本书纪》记载,然《隋书·东夷传》提到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派遣使者前来。当时隋文帝派人向使者问及倭国风俗,使者答说: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亮便听政,采跏趺坐姿;日出后停止政务,说道就交由我弟办理。隋文帝听了不以为然。 “阿每·多利思比孤·阿辈鸡弥”极有可能是“天足彦大君”的音译,但并非指推古天皇,反有很大可能指圣德太子,《隋书》中未交代这次使者前来的使命。607年,派遣大礼臣小野妹子赴唐,这一次的使节同时见于《日本书纪》《隋书》,可信度毋庸置疑。《隋书·东夷传》提到倭国使者告曰, 我听闻海西菩萨天子振兴佛教,于是遣使前来朝拜,并派数十名沙门学习佛法,国书提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隋炀帝看了大为不悦,对负责外交的鸿胪卿说道:“若再有像此无礼的蛮夷国书,不用再拿给朕看。” 608年,隋炀帝遣裴世清等十二人随小野妹子赴日,受到日本朝廷上下隆盛款待。裴世清返国, 小野妹子为大使陪同,顺便带领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四名留学生,以及新汉人旻、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济四名学问僧前往隋朝留学,这是第一次遣隋使。这些人在中国三十余年,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旻、南渊汉人请安是三十余年后大化革新的主要推动者。《日本书纪》有记载这次国书的内容,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从“日出处天子”到“东天皇”,不难看出圣德太子在外交上不甘屈居中国之下,行文上处处要与天朝大国平起平坐,也许这才是太子对隋外交的主要目的。 五、编修国史:620年,太子在苏我马子协助下编纂三部国史(《国记》《天皇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记》)。随着太子于622年病逝斑鸠宫,史书的编纂可能因此停顿下来。后世学者多认为这三部史书并未完成,收藏于苏我家,在二十多年后苏我氏灭亡之际毁于兵火。 圣德太子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集权天皇一身的国家,欲达这目的必须削弱苏我氏的权力,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皆为此颁布。而为能够顺利推动改革,太子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对苏我马子妥协,以换取配合,故此削弱苏我氏权力的成效可说微乎其微。尽管如此,圣德太子一番改革带动日本真正进入文明之境,这点才是永不磨灭的功勋! 大化革新前后 苏我氏灭亡 圣德太子病逝后即废除摄政, 大权独揽于大臣苏我马子,更显肆无忌惮。624年10月,苏我马子遣使者向天皇奏求赐予葛城县作为私人封地,推古天皇不允,说道:“我出身苏我氏,大臣本为朕之舅父,大臣之言朕本应听从。然而若在朕之世失去葛城县,后世必批评因为朕这一愚痴妇人当上天皇,才会失去葛城县。如此一来不仅朕遭受辱骂,大臣也将被冠上不忠之名,岂非留恶名于后世?”短短一席话打消了苏我马子的贪得无厌。626年5月,苏我马子病逝,子虾夷(亦称毛人)继承其大臣之位。628年2月,推古天皇卧病在床,病榻上推古先后召见押坂彦人大兄皇子之子田村皇子以及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皇子,推古最终未指定下任天皇人选而辞世,据《日本书纪》记载,她与先辞世的竹田皇子合葬。 于是群臣分裂为拥戴田村皇子和山背大兄皇子两派。苏我虾夷属意田村皇子,当他得知叔父境部摩理势有意立山背大兄皇子,出兵消灭叔父一家,群臣拥田村皇子即位, 是为舒明天皇(629—641年在位)。舒明天皇以弟弟茅渟王的女儿宝姬王为皇后,生下中大兄、大海人两位皇子。 623年7月,遣唐留学僧归国,对亲眼所见的唐文化赞不绝口,向当时的推古天皇上奏说大唐是个法式备定之珍国,要经常派遣使者前往学习。舒明天皇即位第二年8月,派大仁犬上君御田锹、大仁药师惠日为大使前往唐朝学习,揭开中日文化史上为期二百多年的遣唐使序幕。 641年10月,舒明天皇去世,照理应由宝皇后生的长子中大兄皇子即位,苏我虾夷却中意庶出的古人大兄皇子。最后折中立宝皇后为帝,史上第二位女帝皇极天皇出现(642—645年在位)。 643年11月,虾夷之子入鹿派人包围山背大兄皇子宅邸,山背大兄全家尽遭屠戮,圣德太子血缘(上宫王家)就此灭绝。凡感念太子的民众,无不怨恨苏我入鹿。痛恨苏我氏专政的群臣纷聚集在中大兄皇子的核心伞下,主要包括中臣镰足,以及苏我入鹿的堂兄弟仓山田石川麻吕。两年后的6月,中大兄皇子趁苏我入鹿接待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来使,于太极殿上当众杀死入鹿,并发兵包围苏我家。最后苏我虾夷放火烧毁自宅, 苏我氏灭亡。 中大兄推动大化革新 苏我氏灭亡后,皇极天皇大感震撼,旋即让位。主导消灭苏我氏的中大兄皇子本欲继皇极为帝,但受谋臣中臣镰足劝阻,镰足认为跳过庶兄古人大兄皇子而自立,难免招人非议,不如拥立舅父轻皇子为帝。于是轻皇子即位,是为孝德天皇(645—654年在位)。同时废除大臣,改设左、右、内三大臣,以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大臣,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旻为国博士。而因辈分关系登基的天皇,就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以“大化”作年号,这是日本最初的年号,此后除7世纪末期外,日本逢新帝登基便立年号,沿用至今。 接着以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为主,展开一系列改革,称为“大化革新”。其目的乃要完成圣德太子未竟之志,即是将日本从氏族掌控的国家改变为一个天皇亲政的中央集权国家。 646年立舒明天皇之女间人皇女(中大兄皇子之妹)为皇后,同时颁布革新之诏。革新内容主要如下:一、废除部民制,改为公地公民制;二、整顿地方行政制度,改设畿内、国、郡、里等地方行政组织;三、造户籍,行班田收授法;四、罢除旧日赋役,采用“租庸调”等统一的新税制。此外还有关于薄葬令,习俗改革,伴造、品部的废止,大臣、大连废止,冠位制度的改订等革新之诏未提及的改革。 之后几十年陆续颁布律令,皆被视为是大化革新的延续,甚至到下个世纪《大宝》《养老》两律令颁布为止。透过这一连串的改革,日本总算从氏族制步入封建制,天皇逐 1. 日本文史达人,带你纵览日本史! 2. 199张图,三横三纵思路线,勾画出3D立体读史感。 3. 120篇东瀛史主题,脉络清晰易懂? 4. 情境绘图+表格整理,快速掌握关键知识? 5. 随文式名词解释和人物介绍,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