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乱(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大动乱(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作者: 编者:白至德
出版社: 红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大动乱(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ISBN: 9787505141254

作者简介

该系列为白寿彝之子白至德根据白寿彝史学论著整理编著而得。白寿彝,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简介

上古时代      这里论述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战国末年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这里叙述的是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也是论述的从单一民族到地区性多民族统一的过程。      我们今天的考古学者在极大的程度上概括了远古时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真地从考古学文化入手,理清了中国史前民族、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脉络。这在以往的史学撰述中是没有前例的。这在考古学工作上,也是一项创举。      但是,我们研究中国上古时代,是需要正确地、详细地占有史料的。今天我们要研究夏商周时期、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除了考古资料、古文字学等资料外,还需要依靠文献资料而取得。我们在研究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应该如此。      按传统的说法,夏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有14世,17王,经历了400多年,这约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或稍早一些,直到公元前18世纪。但按古老的传说来看,夏王朝的建立者不是禹,而是他的儿子启。      周时期,是我们所见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商王朝传17代,31王,670年,这大约是公元前18世纪末到公元前11世纪。周,有西周、东周,这里是指西周。周传11代,12王,290多年。这大约是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71年。在这900年左右的时间里,历史记载由零星的记录向系统的记录发展,由不自觉的记录向自觉的记录发展。      文字和历法,是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有了文字,才有记载历史的工具。有了历法,才能具体表达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这两个重要条件,在商代都已经有了。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256年,东周亡。东周共经历了25个王,514年。周东迁后49年,即公元前722年起,史家习惯上称作春秋时期。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习惯上称作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指《春秋》一书中所记的历史年代,即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战国时期,一说是从公元前475年算起,一说是从公元前476年算起,又一说是从公元前403年算起,今用第三说。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之间,有76年,即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404年。今把这些年代,附春秋时期之内。      周的东迁是政治上的重大变局。此后,变化越来越大,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所发展。在春秋时期,有的大国曾吞并了30多个小国,有的大国甚至吞并了四五十个小国。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在政局上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大国十几个小国,最后是秦的统一。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期。      第一讲 中国史学的童年时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史学史可以分为七个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创始时期,多年以来,我习惯于称它是童年时期。      甲骨文出现以后,更晚是金石文字出现以后,再晚是竹帛作为书写工具以后,同时更因为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复杂以后,历史的记载逐渐多起来了,记录的形式也逐渐完备起来了,历史的记录也逐渐成为有意识的工作,历史观点也逐渐有了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      自甲骨文出现以至春秋晚年,历史记述的对象都以王公贵族为主体,殷商的王,是生时为王,死后为神。殷商的始祖,是氏族神,也是至上神。周人接过殷人的信仰,同时又都对它们加以改造。周人认为,他们的始祖也是至上神,但他们的氏族神是至上神的儿子,并且认为殷人的氏族神也是至上神的儿子。这就是说,至上神和氏族神在殷人那里是一元的,在周人这里是二元的。至上神在周人这里法力更高些,它的神权超出于一个氏族之外了。在周人的这种信仰中,实际上,神的威信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架空,而人的积极因素却相应地增加了。宗周晚年,由于饥馑和变乱,传统的信仰受到了怀疑,神的威信动摇了。春秋时期,天道、人道之间有了问题,人事就越来越被重视。战国时期,有了更为急剧的社会变化,没有传统身份的才智之士有了较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因而,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述就有了较为广泛的内容,而冲破了贵族历史的局限。在历史观点上神意与人事的斗争、变与不变的争议,都远比过去突出。      如果说远古的传说属于中国史学先秦时期的第一阶段,殷商宗周则可说属于第二阶段。这时有了甲骨文、金文、《尚书》中的一些篇章,这都属于官文书性质。还有《诗经》里的一些属于《雅》《颂》的诗篇,这也多属于官方的制作。宗周晚期以至春秋年间,王朝及侯国有了国史,这可说是第三阶段。但这时期历史记载的原文几乎没有传下来。春秋末年以至战国年代,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生当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年代。他的思想和事业都反映了社会制度交替时新旧交替的矛盾。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局面,使学术从官府垄断的状况下得到解放,使无传统身份的人也有机会接触这些从不能接触到的东西,这是孔子在学术传习和教育制度上的革新。但他所用以教育年轻一代的是《诗》《书》、礼、乐,这仍然是旧有的传统知识。在政治上,他以学者的身份周游列国,过问人家的政治,这也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他所宣传的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仍然是古圣先王的那一套,这是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他在政治思想上,不断谴责当时的“天下无道”,而希望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而这个“天下有道”的社会,在口头上是孔子理想的社会,实质上又不是他所标榜的古圣先王之道。在史学领域里,孔子作《春秋》。从我们所见到的一些材料来看,这书所依据的材料和编写体例是因袭史官所职掌的官史,而把鲁隐公以后的242年的史事编成一部史书,并如后人所谓“寓褒贬,别善恶”者,以一字之微,表示史事的曲折。这可能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孔子开始了私人作史,并以所著史书传授后学。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春秋》之后,有《左传》《国语》《公羊传》《穀梁传》。这些书基本上都是讲述春秋时期史事的。《春秋》所记,只是简单的事目,并没有写出史事的具体过程。有了这几种书,春秋时期的史事传下来的,就具体得多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长期称为“春秋三传”,列为经学书。而讲史学史的学者,很少提到《公羊传》和《穀梁传》。其实,经书如《尚书》《诗经》本身就是史料。“春秋三传”更是记载史事发展过程的史书。《左传》作于战国时期,目前学术界已没有多大的争论。《公》《穀》二传,一般认为写于汉初。但这二书,从其内容来看,是解释《春秋》的口头讲辞,写定的时候可能在汉初,也会混有汉人的东西,但基本内容当是孔子弟子口耳相传下来的,可归入战国时期史书的行列。《春秋》和“春秋三传”是春秋末年以及战国时期的主要史书。      《春秋》及“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其中也有纪事本末体和传记体的形式。此外,还有《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有《世本》,类似后来的书志。有《山海经》,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志和风俗志。《尚书》中的《尧典》《禹贡》以及《仪礼》《周礼》《战国策》等,都各有自己的体裁。      在文字表述上,战国时期的史书,如《左传》写辞令,写战争,《国语》写论议,《战国策》写世态人情,《禹贡》写山川,《仪礼》写仪节委曲,以及《公羊传》《穀梁传》的文辞辨析,都各具特色。      从历史的往事上吸取教训,增长智慧;从一定范围的历史事例中总结经验,推断是非,这些都是宗周以来的政治家,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学人、策士的实践活动。      那么,上面所谈及的史学史又是什么呢?史学史,讲白了就是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就是指史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就是以中国史学为研究对象的极为重要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对于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及论述。按照这样的任务,所涉论述的范围,包括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发展中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我们如今在这里讲史学,是为了解和研究史学,这必然要涉及史学史的范畴。中国史学史是开创性研究史学的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      综观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一是由远古传说之极为迟缓的进展,经过殷周、春秋、战国而步履逐渐加快;二是文字记载由简单的片断逐步形成正式史书,其中包括有文采的作品;三是在编年史发展的同时逐渐出现了多种的史书体裁;四是历史观点上由神权的看法发展为人为的看法,并形成两种看法的斗争,实质上即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同时在历史观点上还有变与不变的斗争。所有这些,说明史学的一些主要方面都已经有了,但基本上都还处于早期状态,还没有达到成长的阶段。如《春秋》及“春秋三传”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史书,但都还是按年编次,连首尾起讫的原因都还不显著,这说明它们对于史书应具的规模还是不够的。后来,秦汉取代了战国,它们建立了空前的皇朝,中国史学也在曲折的道路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内容出自专业史家: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致信道贺;☆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著作:《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白寿彝教授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重视,此点高度吻合党政机关学习历史的需要。      内容全面细致:本系列图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内容丰赡、资料翔实;体裁新颖而具有民族风格;代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最高水平。      普及历史学读本:该系列图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彩色插图:本系列图书详细勘校纠正了以往版本中出现的诸多错误,且添加有精美彩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