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作者: 贺雪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ISBN: 9787520711203

作者简介

贺雪峰,男,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在城乡治理、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土地制度、社会政策、乡村文化、社会理论、基层政治、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述,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 《新乡土中国》(2003)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2003) 《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2004)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2008) 《村治的逻辑》(2009) 《地权的逻辑Ⅰ、Ⅱ、Ⅲ》(2010、2013、2018)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2013) 《谁是农民》(2016) 《治村》(2017) 《最后一公里村庄》(2017) 《南北中国》(2017) 《农业发展与农村治理》(2017)

内容简介

互助养老的构想 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非亲即邻。村庄同时又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是村民获得意义感的场所。村庄还是农民共同生产与生活的场所,是人情往来的单位。任何一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的悲惨处境都会在村庄引发舆论事件,引发心理反应。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在村庄生活的主要是老年人,如前已述,村庄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一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占到整个老年人群体的80%,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年人占全村老年人的比例低于10%。 我们又知道,在当前农业机械化早已普及的情况下,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种自家承包地,每年农忙时间最多也就两三个月,有大量农闲时间,他们可能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务工,或经营副业。 传统时期乃至进入21世纪之前的所有时期,总体来讲,村庄都是封闭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村出现了普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而且出现了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年龄大了仍然要返回家乡种田的情况。以农民家庭长期分离为特征的状态,使得传统时期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难以维系。因此,在当前时期,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就有了强烈需求,也有很大的可能性。 具体来讲,在一个有250 名老年人的农村,如果有200 名身体健康、具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有15~20 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年人,则完全可能以村庄为单位,将低龄老年人组织起来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提供照料服务的低龄老年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服务补贴,同时所提供服务的时间以“道德券”形式存入“时间银行”,待需要时可以将“道德券”从“时间银行”中提取出来获得相应照料。被照料的高龄老年人的子女承担一定服务费用,国家给互助养老一定的资金补贴。从而就可能在村庄形成多数低龄老年人照料少数高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低龄老年人通过提供照料服务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和未来可用的“时间银行”道德券的双赢结果。 作者结合了诸多在乡村进行实地调研的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同时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