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作者: 未来教育工作室|责编:张云静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ISBN: 9787301317020

作者简介

未来教育工作室由张增强(毕业于清华大学)发起,并聚集了38位育儿专家,他们各个有专长,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如培训学校校长、师范大学研究生、注册营养师、中国 科学院早教指导师等。每个人聚焦一个细节,分享他们最擅长的育儿经验。

内容简介

孩子爱吃零食怎么办? 我和小曼相识于朋友的聚会。那次聚会上,有位朋友提到她的父亲有糖尿病,问我糖尿病患者平时应该怎么吃,我介绍了一些饮食原则。聚会结束时,小曼热情地拉着我说:“你有没有空?有空的话,我们再找一个地方聊一聊。” 我们又找了家咖啡厅,小曼向我倾诉了她的小烦恼。 一、家长要对零食有合理的管控 因为工作繁忙,小曼的儿子小清 3 岁之后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最近要上小学,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小曼将儿子接到身边。小曼和先生的上下班时间都不能保证每天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所以请小清的奶奶过来照顾。孩子回到小曼身边,能天天见面,本来是很开心的事,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小曼发现孩子的不少习惯,以及老人的教育观念,都和她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孩子吃零食的态度。 小清以前在老家的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在家附近的小卖部买零食给他吃,也从未对孩子吃零食做过限制,使孩子养成了零食不离嘴,正餐不好好吃的习惯。孩子刚回到小曼身边时,小曼虽然对孩子吃零食有所不满,但没有严格限制。 有一天夜里,小清突然牙痛,哇哇大哭,全家一夜都没睡好觉,第二天赶紧带他去口腔诊所做了处理。一气之下,小曼把小清的零食全都停掉了。本来以为这样的“铁拳”政策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没想到又引出了新问题。 有一天小曼下班,一回到家就听到小清的奶奶很生气地对她说:“天天讲健康,把孩子都憋坏了!”小曼一问,原来是放学后,奶奶带小清在小区里玩,无意中发现小清在捡其他孩子掉在地上的糖果吃! 小曼很苦恼地对我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戒掉零食呢?” 我说:“家长自己首先要放下‘戒掉零食’这个念头。” 家长对待零食的态度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对零食持完全否定态度,视零食为洪水猛兽,孩子除了正餐,平时很难接触到零食。另一种是对零食不做把控,把零食当作哄孩子的工具。孩子哭了,买零食哄;孩子吵闹,耽误大人做事,大人给点零花钱让孩子去小卖部买些零食,孩子可以很长时间不来打扰大人。其实,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小朋友的胃容量比较小,一餐吃不了太多,而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如果按体重来平均,孩子每公斤体重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是远高于成年人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幼儿园一般都采取“三餐两点制”,即三顿正餐,两顿加餐。上小学后虽然以三餐为主,但用零食来合理地补充营养,是完全没问题的。 除了可以补充营养,零食也可以舒缓心情。我问小曼:“你坐在装修精致的餐厅,吃着赏心悦目、味道又好的美食,是不是也会觉得更舒服、心情更佳呢?” 小曼笑了起来,说:“那倒是。” 我说:“孩子也一样。心理学家发现,在手拿零食的时候,零食会通过视觉和手的触觉将一种美好、松弛的感受传递给大脑,令大脑产生一种慰藉感,这种感觉有利于减轻人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更何况现在商家在零食的色彩、形状和口味的开发方面绞尽脑汁,小朋友更是很难抵抗这种诱惑。” 妈妈们要先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不要把零食当作洪水猛兽。当然,完全不做管控也不行。零食对身体是有益还是有害,要看食物怎么选,以及零食的量如何安排。很多家长认为糖果、冰激凌、薯片、饼干、爆米花这些才是零食。事实上,只要是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都叫零食。我们完全可以在两餐之间安排一些便于携带又对身体有益的食物,作为正餐的补充。 故事真实:全书呈现的都是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作者精挑细选的,每一篇只有3000字左右,但是都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磨,中间推翻、重构了很多次,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阵容强大:这30多位作者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包括学霸、心理咨询师、注册营养师、人力资源总监等,可以给父母提供比较全面的建议,全方位提升父母的育儿水平。 解决问题:全书围绕“怎么办”来组织内容,通过典型场景提出问题,并着重给出解决方法,让家长可以“拿来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