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上的绿洲——中国游轮这十年
作者简介
刘淄楠,经济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女王玛丽学院经济系,现为皇家加勒比游轮亚洲区**。加入皇家加勒比之前,在伦敦有过7年的学术生涯和10年的协助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商界经验。2009年*聘于皇家加勒比**游轮,为这家***大的**游轮品牌组建团队、开拓中国市场。十年后,皇家加勒比凭借成功的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和营销模式成为中国市场上*有影响力的**游轮品牌。皇家加勒比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游轮黄金十年的爆发式成长。
内容简介
2009年12月,清晨。 很多迈阿密人还在熟睡之中,昨晚迈阿密热火队的超常表现令市民兴奋不已。连接市区和**滩的大桥在晨曦之中、天际线之上划出一道简约优美的弧线。大桥上没有往昔的车水马龙。 这是我加入皇家加勒比游轮后第二次来总部出差,此行的目的是率中国媒体和绿叶代表团前来参加“海洋绿洲号”(Oasis of the Seas)的首航庆典。 道奇岛(Dodge Island)的7个码头都已停满了从上一航次回来的游轮,从希尔顿酒店远望看不清船名,但能辨认出两条是嘉年华(Carnival Cruises)的船,甲板上赫然矗立着红色的燕翅型烟囱粗放而又霸气;一条是皇家加勒比**游轮 (Royal Caribbean International)的船, 皇冠金锚的品牌标记雍容华贵;还有诺维真邮轮 、精致邮轮(Celebrity Cruises)等品牌的船。客人大约在10点前下船完毕,中午12:00下一航次客人开始登船,傍晚5:00所有邮轮又将周而复始地满载游客离开港口,驶往拥有*迷人阳光和沙滩的加勒比海。 和位于迈阿密北部的埃弗格雷德港加起来,迈阿密母港聚集了上百家游轮公司, 包括嘉年华 、皇家加勒比、诺唯真、地中海 (MSC) 等占**市场份额80%以上的巨头,全年向加勒比36个岛国目的地发送近2000多个航次,来自北美、欧洲及世界各地的游客高达900万人次,占了**市场份额的30%。 这个位于佛罗里达州南端的城市,拥有500多万人口,70%是说西班牙语、以古巴人为主的南美移民。曾经创下美国*高犯罪率的城市,人口规模和江苏南通差不多的城市,是毫无悬念的“世界邮轮之都”。 难以想象,繁忙的道奇岛在50年前只是大西洋比斯坎湾上的一片荒芜的沙洲。是挪威和美国人在1970年代在迈阿密上演的三重奏,为濒临灭*的游轮产业揭开了新的一页。三重奏的曲目是“挪威之歌”(Song of Norway)、“北欧王子”(Nordic Prince)和“太阳维京”(Sun Viking)三条专为游轮度假定制的姐妹船,风靡美国,让中产消费群体验到了一种***的度假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此,游轮产业开始腾飞,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长为**每年游客2700万人次、产值400亿美元、投资回报*高的庞大产业(Cruise Industry News, 2019)。 01、 跨洋传奇 故事要从150年前说起。 周游世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探索的冲动,让人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前往未知之地。在帆和浆为航海技术手段的年代,扬帆出海的都是*强悍和坚毅的特殊人群,**、海盗、商人、僧侣、异教徒、太监、难民等等,因为某种信念和财富的驱动而与大海搏斗,得到的结果通常极为惨烈。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跨洋过海,让人类周游世界的梦想变为现实。 *早的游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依据的说法是P&O和冠达轮船公司(Cunard)是游轮的先驱(Dickinson and Vladimir, 2006)。19世纪初,P&O轮船开辟从英国出发的远东航线,途经伊比利亚半岛(即**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绕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停靠加尔各答,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当时嘉庆年间的大清帝国,至于停靠哪个中国港口已无可考证。据说这是历**的**条游轮。 游轮和中国的渊源还有平·***比(Bing Crosby )唱的《慢船去中国》(On A Slow Boat to China)为证: 我要带你乘上慢船去中国 我自己掌舵 永远把你拥入怀里 让你其他的爱人在遥远岸上哭泣 海上的大月亮发着银光 融化了你的铁石心肠 我要把你带上去中国的慢船 船上只有我们俩 除了这条航线,P&O另外向东行驶的航线还有“朝圣之旅”,前往希腊、马耳他、君士坦丁堡(即现今的伊斯坦布尔)、“圣地”耶路撒冷和埃及。1844年,作家威廉.梅克比思.萨克雷曾经坐过这条航线,经历了十分难忘异域之旅。他去了雅典古城、爬上了金字塔,在君士坦丁堡度过斋月,虽然旅途不尽如意,他仍把这次航线誉为“每个人有时间和条件的话,应该尝试一次。”人们对远东、非洲、地中海古文明和**发祥地抱有浓厚兴趣,轮船把他们带出纽约和伦敦,在长达数月的航行中感*异域风情。 与P&O的长途航线的方向相反,冠达轮船公司的航线向西。1839年,山姆.冠达(Samuel Cunard)赢得了从英国跨大西洋航运邮件的业务合同,次年便与苏格兰**的造船家罗伯特.纳佩尔(Robert Napier)合作,造出了四艘蒸汽船,来往于利物浦—哈利法克斯—波斯顿之间,运送皇家邮件。为此每年从皇家邮政(Royal Mail)领取8.1万镑的邮件运输补贴。当时轮船并没有时刻表,货物和人满载后,船长便下令开船。但为了邮件能准时送达,冠达轮船一改当时的行规,按照时刻表启航和抵达。而且作为创收之举,轮船还顺便载送了115名乘客,可说是班轮的雏形了。 根据皇家邮政业务合同的规定,凡是授权运送其邮件的公司均有权在其轮船前冠以RMS前缀。合同规定邮件运送*长时限,超过规定时限每分钟要交罚金1英镑1先令4便士。 1845年,英国白星轮船(West Star)在利物浦成立,主要经营英国至澳大利亚航线,在澳洲淘金热以后,转为经营英国-北美航线,成为冠达的劲敌。 邮轮的“邮”字很可能起源于冠达的邮政生意。我曾不止一次被问到,为什么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在中文里用“游”而不是“邮”字,我的回答是,“邮”是行业的历史,“游”才是现在行业的业态。 在大西洋以外,太平洋上也出现了远洋客轮。19世纪末创立的加拿大太平洋公司(Canadian-Pacific Steamships)主业是建造铁路,为了完善欧洲到加拿大的路线、运送茶叶、丝绸和皇家邮件,该公司开始经营*本女皇号(Empress of Japan)、中国女皇号(Empress of China)和印度女皇号(Empress of India)等远东轮船。这个航线从英国启程,经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和中国,*后到达加拿大的温哥华。到了陆地上,乘客换乘同一公司的火车抵达蒙特利尔,在港口登上回程的轮船。这环绕半个地球的航线一直维持了50余年,在该公司1936年的海报上,还采用穿着明艳浴衣的*本孩子为主要形象,伴着鲜红的“Far East”(远东)字眼 (Dickinson and Vladmir, 2006)。 大洋航行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充满了浪漫和诗意。1867年,他乘搭夸克城号(Quaker City),从纽约出发周游至地中海和耶路撒冷。在《傻子出国记》(Innocents Abroad )这本书里,他写下了对此行的爱恨交织。大海航行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们在船上看小说、念诗,船舷边成群的水母在漂游,鲨鱼、鲸鱼等各种深海的“怪物”偶尔露出庞大的身体。夜晚他们跳舞,除了月光和星辰,没有别的灯光。长达6个月的船上时光有时也很单调。马克·吐温曾描述过当时乘客玩一种角色扮演游戏,一个乘客假装外套被偷窃,其他乘客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证人等,模拟法庭审判……乘客在游戏中拉近了交情。 然而,这些早期的航线,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规模。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迅猛发展,人口剧增、**冲突爆发、政治动荡不安,触发了大型移民潮。这些移民里有避难者、淘金者、有穷困潦倒而寻找活计的人,一批批地投奔美洲新大陆。 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期间,这些移民和移民的后代成横跨大西洋定期客轮,即“远洋班轮”的主要客源;作为运输工具,班轮按照时刻表运送客人和货物,往来于美洲大陆和欧洲之间。 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汪潮涌: 也许人类生来就是诺亚的后代,大海上的方舟给了我们天然的亲切感,蓝天、碧波、白云、海鸟,还有那美丽而又遥远的地平线,三五好友,几家至亲,结伴而行,踏浪歌舞,朝迎晨曦,暮看夕阳,云走霞飞,涛声依旧……人生*好的体验皆在这个漂浮在蓝海中的“绿洲帝国”,感谢刘淄楠博士和他背后的中国游轮产业,让我们的人生有了自在漂泊,畅游海天的豪迈挥洒。 知名财经作家 吴晓波: 在我知道的中国商界人物中,刘淄楠博士大概是*不典型的一位:他从英国学术界海归从商,对游轮一窍不通,却被**游轮业巨头选拔为中国业务***。他凭着热情和学习能力,把皇家加勒比打造成中国*有影响力的游轮品牌,**中国游轮业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这是**游轮业长达半个世纪商战在中国延续的故事,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手资料,描述了中国游轮业在市场竞争、消费主义、华尔街资本、地方**、美欧亚市场板块及地缘政治合力作用下的艰难成长历程,是一个**品牌踩着崎岖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英国金融时报(FT)前副主编 张力奋: 三十多年前, 我与刘淄楠博士同年去英国留学。他主*经济学,由学界转身从商。他是真正地下海,把大洋彼岸的皇家加勒比游轮引入中国,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此书是他的十年创业自述,坦率直白,如同登上亚洲巨无霸的驾驶台,一览他的商业直觉和海上的狂风激浪。这是一个中国与**化交汇的经典案例,一场跨国商战的复盘与内省。特将此书**给中国商学院的学子和中国市场的关注者。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博士: 游轮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生活方式。此岸是面向终端的旅游零售,彼岸是负责航行安全和空间营造的游轮运营。刘淄楠博士的新著以文学的感性和经济学的理性,让我们理解了游轮的此岸与彼岸。游轮产业经过150年的变迁,已经从交通运输方式演变成现代度假方式,从适合长者、权贵人士休闲的小众市场,演变为适合跨代家庭度假的主流中**市场。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郑炜航 认识刘淄楠博士10年了,见证他率领团队为中国、亚洲游轮市场带来了大船时代、新船时代、大新船时代,带来了邮轮旅游1.0、2.0、3.0不断升级的理论和实践。一直诧异于一个经济学博士、大学教授如何跨界游轮运营并不动声色实现了这些巨变,他的新作《大洋上的绿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