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知与行(精)

城市知与行(精)
作者: 赵建才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1.80
折扣购买: 城市知与行(精)
ISBN: 9787517129554

作者简介

赵建才,男,汉族,山东临沭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武汉理工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曾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区域经济专业学习,担任过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主管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商务开放等方面工作。长期从事城市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一定的研究。

内容简介

人类从依赖群居生活之始,逐渐由氏族部落到聚落集群,而后筑土为城, 掘壕为疆,中国的或者世界的古都都是由这些最初的城邦而来、而兴、而衰。 从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化的进程是后来者,但它给我们带来的课 题却是纷繁的。初期的城市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但无论是农业产品交换 还是手工业商品交换,都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人口大规模地或 者稳定地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必定是由于工业现代化的规模性和专业 化的特征引发的。大规模的工业现代化生产为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 效益提升提供根本,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城市聚集。同时,城镇人 口的增加扩大了城市消费能级,进一步反过来促进现代化生产的加速,两者 相辅相成,无法割裂。 一、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 城镇化的过程是指人类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集聚的过程。这种演变体现在人口的迁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规模的 不断扩大等各个方面。从个体行为而言,城镇化的过程包括人口城乡变化的过程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要注重量变,更应注重质变。城 市的转型发展实质上就是由规模增长向品质增长的转变。 量变的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简单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化通常与更高 的收入和生产水平相联系。国际经验显示,健康的城镇化进程能够成为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城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集聚效应,使 劳动市场规模更大,效率更高,还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 文化的创新。集聚效应同样可以出现在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与大都市区建立交 通直接连接的中小城市。此外,城市的规模每扩大一倍,全要素生产率将提 高3.5%—8%,而中国城市有可能提高10%(经合组织)。城镇化推动和实现 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优化整体结构,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质变的过程就是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劳动力生产水平提高的过程。城镇化质变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城市和社会应当为市民提供广泛的均等化公 共服务设施,使人人享有均等的服务设施。公平均衡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 征。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要素的人需要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活,这就必须要 求劳动者个人提升自身素质。人口素质的提升,不仅能让农业劳动力适应现 代城市的生产生活,为城市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再教育本身也 会提升城市整体素质,留住高素质人才,提供创新环境,强化文化氛围。因 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质变才是城镇化的关键。 (一)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演进 如果说城市发展初期的积累主要依托投资或者产业的升级,那在城市发 展的繁荣期,消费则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起源就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其本质就是庞大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匹配的关系。只有扩大消费,生产才成为合理的有意义的生产,城市的经济规模也才能有着同 步的增长。与生产相比,消费更具有城市发展的表象推动力。 在发达国家,对消费的重视更甚,甚至加入了时间的概念,积极引入负债消费、贷款消费 的概念,就是利用未来的收益来满足今天的消费,进一步刺激城市发展。那么城市中的消费品有什么?消费品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耗品,如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品和工业消费品,还包括用于人类满足高级心理需求的休闲、娱乐、健康、教育等服务型消费品,并且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型消费品将逐渐占据较大的比重。2016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 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强调部署进 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8.5%,已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 城市时代,城市发展也将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阶段。从城市发展的质量 来看,更加重视城市的建设质量、管理质量、经济发展质量。从城市可持续 发展来看,更加注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强调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 的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 ;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更加强 调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成方式和内在驱动作用,形 成转变城市发展的内在合力。这意味着城市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强调 城市发展的集约高效。 (二)从单体发展向网络型发展演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城市发展必定由 单体向网络型发展转变,城市群必定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网络型 城市群的建设中,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的模式转变。 强调城市与区域统筹发展,城市群协同发展。强调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 间合理的层级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城镇体系。城镇 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日趋成熟。城市发展 道路将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 (三)从内向型发展向外向型发展演进 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对城市本身 来说,更加强调城市功能的开放性、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鲜明的包容姿态。 获得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伊利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创 立了耗散结构理论,着重阐明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耗散结 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 a 时,可以通过内部的作用产生自组织现象, 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时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观有序状态,形 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一个 企业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发展,这种开放不仅是输出产品,输入原料,而且涉及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引进人才和技术,不断更新设备,才能使 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一个城市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掌握“非平衡 是有序之源”的观点,有助于城市从内向型发展向外向型发展演进。一座城 市不断有人外出和进入,生产的产品和原料也要川流不息地运入及运出。因 而产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这种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 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 一定阈值时,它就可能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 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如一壶水放在火炉上,水温逐渐升高, 但水开后水蒸气不断蒸发,壶中的水和空气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带走了 火炉提供的热量,水温不再升高,达到了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城市要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 体系,使之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城市由满 足自身需要为主的内向型,向适应全球一体化需求的外向型转变,已成为我 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是一部关于思考城市发展的书,一部写给城市管理者的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实践到认识,探索我国城市成长之道。再实践,再认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登高望远而又不失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