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翔千传
作者简介
暂无
内容简介
当唐懋勋在商场上长袖善舞的同时,他的孙子唐 殿镇(字骧廷)也渐渐长大了。唐骧廷本性聪颖,虽 然也曾念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但他对秀才、举人 这一条仕途并没什么兴趣,反倒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 染,令他对做生意隋有独钟,祖父唐懋勋的经营之道 ,他一点一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8岁时,他从母亲 处拿了两千元,离开严家桥单枪匹马闯荡无锡城。在 那里,他遇到了幼年时的玩伴程敬堂,两人谈得十分 投机,遂携手合作在城中北大街开设了九余绸布庄。 由于绸布庄地处无锡最繁华地段,且经营上讲求信誉 ,待客和气,服务周到,所以生意兴隆,名噪一时。 清末民初,九余绸布庄已成为无锡最大的绸布庄之一 。 1916年,唐骧廷、程敬堂通过集资接盘一家布厂 ,将其扩建后改名为丽华织布厂。唐骧廷很清楚,织 布比纺纱赚得多,印染又比织布赚得更多,利润能超 过织布几十倍。在先期创业成功的激励下,他于1922 年创办了丽新厂,增加了印染等多种业务,并在无锡 、上海两地生产,成为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纺织印染 配套齐全的全能厂。20世纪30年代,丽新职工已近三 千人,日产细纱四十件、坯布两千多匹,每年盈利一 百多万元。 丽新创办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商纷纷 进入中国,城里乡下铺天盖地都是洋货。由于洋布采 用机器生产,产量高、成本低,因而价格上具有优势 ,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市场。而丽新建厂之初,设备 极为简陋,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都无法与洋货匹敌。面 对洋货非同寻常的竞争力,唐骧廷知难而进,不惜以 全部厂房和自有家产作抵押,借款扩充资本,从国外 引进大批先进设备。唐骧廷心里明白:中国人倘能仿 制洋布,根本无须顾虑有没有销路,一定有厚利可图 。事实也证明他确有先见之明,比如他引进的立脱精 梳机,可以纺制高档纱或冷门纱,用这种纱织成的府 绸、麻纱,以及染印的各色花布,很快成为市场上的 紧俏商品。 为了同洋货竞争,唐骧廷一方面积极罗致人才, 不断招聘大学毕业生及其他高级技术人员,甚至重金 聘请英国工程师汤麦斯来厂主持漂染部;另一方面, 他派出厂里的工务主任唐君远去日本大阪的工厂参观 ,学习灯芯绒制造技术。 唐骧廷对市场信息也十分重视。因此,丽新能根 据市场需要,及时提供各种新的花色品种。它每推出 一个新款,从设计到出厂,往往只需要半个月时间, 因而受到众多订户的欢迎。那时,技术创新主要来自 于国外,唐骧廷于是想方设法与洋行办事人员套近乎 ,以至于每当国外有新产品问世,洋行办事人员总会 在第一时间告诉丽新。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蓝布 很容易褪色,买回家里洗了没几次,面料就蓝一块白 一块的了。后来德孚洋行出品了新染料“海昌蓝”, 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容易褪色。丽新厂得到这一信息后 ,马上采用这种染料生产“海昌蓝”布,一经上市, 十分畅销。又如德国产的增白剂,只需在漂白粉溶液 中投入少许,漂染的布便显得分外洁白光亮。唐骧廷 了解这个情况后,将德商运到上海的第一批货全部买 下,投产使用后效果极佳,每匹布零售价提高了将近 2元,而增加的成本则只有其1/10。 在供销方面,丽新也很灵活,为了招徕顾客设立 了邮购部,并以不收邮运费作为卖点,让利于客户, 给人以物美价廉的感觉。丽新还有一项规定,如果有 哪一家商号于年前预付货款,第二年交货时可以享受 “涨价不涨,降价照退”的优惠。这一招使丽新收到 了大量预付款,继而用于资金周转,增强了丽新的竞 争实力。 就在丽新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唐骧廷的儿子 唐君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想,使祖辈开创的基业转 入新一代手中。唐君远,名增源,字君远,1901年出 生,是唐骧廷的第二个儿子。年轻时就读于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攻读 化学。他读书刻苦,学有所成。 且说唐骧廷在丽新厂扩张过程中,眼看着事情越 来越多而自己却因年岁增高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开 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在八个儿子中,他最中意的是 老二君远。一天晚饭后他对夫人钱保瑾说:“我跟你 商量一件事情。我看君远这个人聪明能干,办事也有 魄力,而且为人宽厚,跟人很合得来,我想叫他接我 班。你觉得怎么样?” 见夫人频频点头,唐骧廷第二天就给儿子发去了 一封电报,命他赶紧辍学回家。 在唐君远的意识里,父亲的话就如同军令一样, 不能说半个“不”字。看到父亲电报后,他赶紧收拾 起自己的行囊,从苏州急急赶回家里。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