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现代文学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作者: 刘勇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现代文学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ISBN: 9787563383016

作者简介

刘勇,原籍江苏扬州,在南京长大,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7年当选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本、韩国、新加坡等**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讲学并任客座教授,同时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希腊、意大利等**进行文化考察。

内容简介

第三,“五四”那代人*希望自由,又*懂得责任。 中国现代作家始终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由“五四 ”的特质所决定的。 郭沫若那样浪漫多情,但始终不忘文学的社会职能。郭沫若、郁达夫等 说起来是浪漫主义作家,是主观抒情的,其实他们也*现实,比文学研究会 、人生派作家还现实,还人生。所以在中国,严格地讲,没有什么浪漫主义 流派,*多有些浪漫主义手法。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 **学术讨论会”会议上,钟敬文作了一次发言。这篇《在郭沫若诞辰一百 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虽然不长,却显示了钟敬文的史家眼光和气 魄,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当时文坛正盛行对文学史及名家名作的“重读” “重评”“重写”之风,对郭沫若的评价也正值大起大落之势,而钟敬文在 发言中不仅把郭沫若的《女神》与胡适的《尝试集》进行了对比,旗帜鲜明 地强调了《女神》对中国现代新诗乃至对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一锤定音” 的巨大作用,而且还充满**地认为:“郭老即使没有其他成就,一生只有 《请看**之***》这样一篇文章,他在中国现代**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钟敬文在发言结束之际,满含深情地说道:“过去几年间,我感到有些 青年人对历史不大理解,思想上也有些偏激。他们对郭老有这样那样的说法 ,我总是把我所认识的郭老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评论一个伟大的 人物,应该看他重要的方面,不要在枝枝节节的地方说三道四,郭老是一个 伟大的人物,是一个推动时代前进的人物”,“评价一个伟人要像看待一棵 大树,应该看它的整体,而不是看它的枝枝节节,看它虫伤的地方。……我 们应当像评论一棵大树一样评论郭老”。 鲁迅的作品很难让人产生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喜欢”,那是因为其作品 中有一种责任,他始终关心农民、知识分子、女性、民族劣根性……的问题 ,归根到底这些都是关系民族命运的问题。中学生乃至一般的大学生不“喜 欢”鲁迅的作品是很正常的,他们很难理解鲁迅那代人肩负的责任。中学生 如果都“喜欢”鲁迅,那鲁迅恐怕就不是鲁迅了。 鲁迅杂文的“寸铁杀人”(郁达夫语),没有跟鲁迅过过招的人是体会 不到这点的。陈西滢、徐志摩就体会过。鲁迅为何不喜欢陈、徐?个人恩怨 并不大,也没有太大的正面冲突,主要是对文化姿态的不同理解。鲁迅看不 惯他们那种面对大众的文化态度。陈、徐是学过英文的,是天天要读莎士比 亚的,是不读莎士比亚就没法活的,而且喜欢互相吹捧,且得意忘形。鲁迅 与徐志摩关于“音乐”的论争也是如此。其实鲁迅喜欢不喜欢徐诗并不重要 ,鲁迅很少喜欢谁的新诗(他倒是喜欢冯至那种意象冷僻的诗),鲁迅反感 的是徐等人那种所谓上流社会的文化优越感。鲁迅自认是土的,就是想杀杀 徐等人的洋气和威风。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些文坛趣事,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各 人不同的文化态度与文学立场,是一种各自坚持、互不相让的责任与原则。 胡适声称要“二十年不谈政治”,但仍难耐寂寞,创办《努力》周报, 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朋友不赞成其办报,担心他要做“梁任公之续” 。胡适自己说:“他们都说我应该专心著书,那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 是下策……这一班朋友的意思,我都很感谢,但是我实在忍不住了。”实在 忍不住,这也是一种责任。 郭沫若与徐志摩关于“泪浪滔滔”的诗句的争吵亦是如此,看起来很浪 漫,实际上很执著,双方都有自己的原则,意气之中有一种追求。徐志摩及 新月社在文学上主张克制感情,反对过分的抒情,尤其反感主观情感的泛滥 ,因此徐志摩对郭沫若诗中“泪浪滔滔”这样的措辞是很不满的。虽然他后 来为自己的批评对郭沫若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但并未认为自己的批评有何 错误。坚持自身的批评原则,也是一种责任的表示。 第四,“五四”那代人*犀利无情地批判社会又*无私地解剖自己,* 无情地揭露人性的弱点又*深情地关怀整个人类。 鲁迅与周作人等的思想和作品,都有一种对整个人类的大关怀。这是一 个大作家、一个文化伟人的标志。鲁迅自不必说,姑且以周作人《故乡的野 菜》为例。这篇一千余字的小品文,主要是围绕作者故乡的三种野菜来写的 。文章首先以妻子买菜回家偶然说起北京也有卖荠菜的话题为引子,一下子 勾起了作者对浙东家乡的野菜的一连串回忆: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 作者兴致大发,搬来《西湖游览志》《清嘉录》和*本《俳句大辞典》,旁 征博引,查证它们的名称,叙述它们的掌故,说明它们的用途,并且越说越 发不可收,自己孩提时代的种种美好记忆此刻全都涌上心来:原来这三种野 菜不仅是家乡人爱吃的佳肴,各具不同的风味,而且还与孩子们有着亲密的 联系,在它们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特殊情谊。*重要的是,故乡的野菜牵动 了作者对离别已久的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怀念野菜是作家自己的,怀乡之 情则是人类共有的。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四”是中国文学**一次**独特 的“断裂”,是一次数千年来文学传统的巨变和转型。这场巨变和转型无论 是就时间来说,还是就空间来说,还是就作家来说,都极有独特性,不可取 代。“五四”的价值,是从“断裂的继承”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相反。正 是这一“断裂”,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及现代文学。“五四”的价值,也体 现在承担它使命的那一批文化巨人如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所特有的精神 价值上。总之,如果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高度来审视,我们可以说,的确是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因为两者是前后相续的,必然有所继承,这 就像我们说,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文学一样。但我们也可以说,晚清 的价值是不能与“五四”相提并论的,因为前者主要还是继承,而后者则是 开创,地位**不同。所以在看到“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同时,还 应该强调:晚清是晚清,“五四”是“五四”! 总之,晚清和“五四”各得其所,晚清白有晚清的价值,“五四”自有 “五四”的魅力。两者的意义不可互为替代,也不能相互混淆。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