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更新
作者简介
齐宏伟,七十年代生人,九十年代从教,零零年代读博,一零年代旅美,已著《信与思》、《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心有灵犀》、《彼岸的跫音》、《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歌手》、《目击道存》(编)、《每周灵粮》、《改革宗神学评论》(编)、《经典中的信仰独白》、《中国与希伯来希腊文学交流史》(合)、《基督教语文读本》(编)、《叩问生存》、《上帝的火柴:用安徒生童话点亮心灯》、《上帝的火柴2:用安徒生童活点亮心灯》、《暗河上的求索》、《野麦子》、《与神摔跤》、《书中之书讲演录》、《与上帝拔河》、《丰盛的筵席》、《启示与更新》等书。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宫二的悖论与人、道的纠结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香港导演王家卫耗时10年筹备并拍摄电影《一代 宗师》。他在纪录片《宗师之路》中说:“功夫,就 是时间。” 一个热爱武术的人,肯为武术花时间。 一个热爱功夫的人,愿为功夫花功夫。 所以,王家卫立志要花“功夫”拍出中国功夫的 精神来。几年来,他踏遍大半个中国,遍访各地功夫 高手,寻找真正的功夫精神。 最终,《一代宗师》有没有拍出中国功夫的精神 ? 你说呢? 我认为拍出来了。 当然,若从艺术角度看,电影铺开的几条线并没 缝合好,剧情后半段给人莫名其妙、支离破碎之感。 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变成了“宫二传”。不过,从电 影内涵看,王家卫确实挖出了中国功夫的闪光处—— 比如,叶问的师傅亲自为他系上腰带,并嘱咐他 说:“一条腰带一口气。”老人家这是在强调气节和 人品对习武之人的重要性。 又比如,中华武士会会长、八卦拳宗师宫羽田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 灯就有人。”这分明是在强调信念对习武之人须臾不 离的重要性。而且,这信念要和功夫一起传下去。这 种传递就像在黑暗中不断点起一盏又一盏灯。 再比如,宫二转述父亲宫羽田的话说:“功夫有 三重境界:见自我,见天地与见众生。”这岂不正是 做人的境界?一个人要从为自己活到为天道活,再到 为众生活。 不过,影片中最能体现功夫精神的,我认为不是 “一代宗师”叶问,反而是宫二这一单纯而复杂的悲 剧形象。她为了替父报仇,竞誓愿一生“奉道”,发 下“三不”重誓:不嫁人,不传艺,不留后! 宫二为何一定要为父报仇? 她父亲临死前不是留下话说“不问恩仇”吗? 毕竟,杀死她父亲的不是大师兄马三吗? 而父亲不是最后对马三手下留情,甚至愿以死换 来已沦为汉奸的弟子的回头吗? 宫二却执意报仇,哪怕老一辈人说她“不仁不义 ”,她也“义(也许是为‘不义’)无反顾”! 她说一定要“拿回宫家的东西”。 “宫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当然是指大师兄马三从宫二父亲身上学到的形 意拳。 为了宫家的功夫,她竟以牺牲青春、家庭、幸福 为代价!在她看来,宫家的功夫比她的命还重要! 这岂不正是她父亲“念念不忘”的信念和精神? ! 如此偏狭而宏阔! 如此片面而深刻! 如此固执而悲壮! “宫家的东西” 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首先 是一种信仰。信仰首先在于你肯为它牺牲的程度。一 个没有为艺术而狂热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人,不 要谈什么艺术!” 这是不是就是王家卫说的“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 要不,人怎么会说“不疯魔不成活”? 中国文化一向强调这种悲壮的献身精神,甚至到 了牺牲生命的地步。这是因为其中有“义”。 孟子说得最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为宫室之关、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佛教《华严经》也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宫二就是一位没有“失其本心”,也“不忘初心 ”的“宗师”,尽管不是“一代宗师”,却是一位“ 特别宗师”。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义”而甘 愿纯粹、彻底献身的精神。 这种献身精神尽管极其罕见(我在后面会讲到, 其实人们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献身),但毕竟薪火相 传、生生不息,在中国广为流传。王家卫敏锐地感受 到了,也敏捷地捕捉到了。P6-9